2009年基督教論壇報教會文史資料調查進入預備期 田野調查推動文化對話 (2009年03月10日)
在社會急遽變遷的時代,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會很多感人的故事,因為缺乏記錄與整理,很遺憾地也往往與時俱滅。以致教會沒有留下感人的「故事」,即使已經一百四十幾年,也有過不少貢獻和感人故事,在台灣社會卻永遠被視為「外來」宗教,目前還停留在非主流文化的處境中。
邁向台灣主流文化
為了將基督教文化推向台灣主流文化,讓所在社區看到教會的存在,也鼓勵兄姊走入社區傾聽不同的文化,使教會感人的故事不因時間流逝而消失,即日起本報將由受過教會歷史學術研究訓練的柯玉雪姊妹協助眾教會推動田野調查事工;本版也會陸續刊登田野調查相關資料。
竭誠邀請各教派至少先推舉一間教會,成為前100個第一階段田野調查範本,只需要貴教會選派一位文史義工填好一表格(見本社網頁),填妥回傳給本版即可。
田野調查工作的意義繁多,簡言之,透過收集各教會資訊,讓基督教文化變成主流文化做準備。例如,捷運有善導寺站,是否也可以有某某(林森南路禮拜堂)教會站呢?期待透過此事工讓基督文化的觸角延展,深耕在各個在地文化的場域,如縣市政府文史相關單位、圖書館、文化中心…甚至是各一般媒體,讓外界對教會的認識越來越清楚,屆時基督文化成為所謂的主流文化,就變成水到渠成,被社會大眾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在努力變成主流文化之前,試問,基督徒們對周遭在地文化的認識深度夠嗎?對我們的鄰舍的關心程度足夠嗎?我們對在地文化的參與度足夠到能吸引他者來與我者對話的層次嗎?
緣起
幼年時,出生在全村唯一的基督徒家族的筆者,時常做一個噩夢─夢到自己走在回家的路上,可是,總是在村子那間廟附近繞來繞去,卻回不了家。雖然這間廟的信眾─村子裡的人都很和善,但是傳承到第三代的基督信仰,讓我很希望村子裡沒有這間廟,以及和這間相關的種種可怕法事。
有一天,當我離鄉多年,再次驅車返鄉,回到我出生的嘉義縣義竹鄉溪洲村時,當時是半夜,夜色昏暗,許多道路景觀改變很多,我發現,自己居然無法認出我曾經居住過整整16年的村子。
當計程車司機問我哪一條路該轉彎時,我悵然,一時答不出來。
在慌張尋找殘留記憶中的小路時,欣然發現村子中那間大廟「鳳山宮」的牌樓,我興奮地告訴司機,就是這一條路。
這時我忽然發現,對這間廟的認識非常膚淺,而此時它卻幫助了我找道路,準此,我深刻意識到,對於生活情境中會遇到的「異文化」,我不僅不應該以信仰優越感來排斥它們,應該以基督教導的「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十章27節)來認識它、愛它。
第一步:
讓鄰居認識教會—單一教會的文史資料調查
很幸運地,這些年來,我蒙了神的恩典,有機會在基督教論壇報服事多年,採訪過全台灣各大教派之後,深感本報應該做一些讓台灣民眾更加認識基督教會的事情,應該做一些展現基督愛心的事情,應該做一些多元化服務社會的事情,更應該踏實去做一些紮實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學術研究,讓全台灣民眾感念、感動、甚至感激,能夠從內心認同,說:「台灣社會有基督徒,有基督教報紙,真好!」
從個人做起能做什麼呢?答曰:「區域性基督教會、機構田野調查─以自身所居住的城市為例」。
每個縣市文獻會的縣市誌文化類通常含有宗教這項,各大宗教中也大都有基督教篇,目前土城市公所出版的旅遊小冊僅介紹兩家教會,僅實際教會數的十分之一;而這些政府雖然花了經費去做正式資料,在基督教篇中查到的往往資料老舊,或者等更新的時間到了,往往只是把原來的舊資料抄過去而已,以致公家的基督教相關資料,常常已經進入歷史而更新不易,這也更增加基督教在台灣被一般社會大眾接受的困難度。
要翻新這些資料,如果想完全要靠政府的預算,那可能還要等很久,10年20年也不一定能完成。
2009年起,本報藝文版計劃廣招有此負擔的義工、文史工作者共襄盛舉,在簡要的文史義工訓練(每間教會至少派一位文史同工,擔任論壇的田野調查義工,蒐集資料注意事項與填表說明…)。
之後,群策群力如果順利的話,期待在5-10年內,地毯式地完成全台灣每一間教會的文史資料調查,預定2009年起做前100間教會的期間是預備期,預計將完成訪談測試、表格修改與義工招募與基本訓練,在做完這100間樣本,檢討修改表格之後,正式開始。
有這些紮實的文史資料調查調查,可以翻新並豐富政府相關資料,讓一般民眾更加認識在地的「教會鄰居」,讓同一區域的教會也因為資料齊全,而更加能常常一起聯合提供在地民眾節期或公益的相關服務。
(本項填寫表格一當達到某個表格回收量時,由本報研究員負責後續的交叉分析比對。)
如果這項田野調查逐步順利完成,台灣基督教各界願意攜手一起來進行全台灣基督教會、機構田野調查,那麼,基督教文化可望邁向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文化的第一步。
(表格請上本報網站http://ct.org.tw/點選「田野調查第一階段表格」,歡迎複製使用)。
第二步:
主動去認識社區鄰居—教會方圓5000公尺內社區文史資料調查
然而,僅止於告訴鄰居「教會在這裡」「教會有什麼特色」「歡迎來教會」…定在一個定點的教會,能吸引的人真的很有限;必定要走出去主動認識我們的鄰居,做精細的「社區」文史資料田野調查,增加與社區鄰居的良性互動,如此才能落實「愛鄰舍如同自己」的經訓。
這部份的工作不是1-2人能完成,需要組織一個3-20人的文史資料調查小組,先定義貴教會要做的「田野」範疇,依照社區人口數來定訪談個案數量,並分派小組同工負責。利用本報設計的表格做實際訪談,所得資料可交由本報統整分析報導。(需要第二階段表格的教會請與本版連絡)
請注意,本階段的義工與調查團隊由申請的教會自行組織,本報提供技術支援。(特別聲明:第二步是各教會為主,還沒有能力做第二步的教會,第一步完成之後,可以直接進入第三階段的更新程序)。
一談到宗教乃個人私領域的範疇,屬性較嚴肅而容易起遭受排斥,本報建議在田調時以文化藝術為主軸,比較容易接觸民眾取得認同與配合訪談。這部分如果要更詳細,可以參考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出版的《教會發展與事工更新手冊》和道聲出版社《牧養小型教會》,這兩本書有更詳細的方法和表格。
呼籲文史義工支持
田野資料調查是社會科學中最基層的工作,尤其從事文史研究者,常常要藉由田野調查建立資料,從眾多一手資料中整理出一套系統,提供學術作為研究,從而發現社會變遷中的軌跡。許多新史料從田野調查中獲得啟發,終而作成受肯定的結論。
從教會文史資料調查所取得的資料,僅是素材,需經過統合、分析、解讀出其相互的關聯性與獨特的意義。如果將所有的文史資料調查的資料完整無漏且作流水帳式的呈列,則將失去田野調查批判與反省的意義,這樣的結果只是一堆龐雜不精的素材!
教會文史資料調查主要的目的是要從既有素材中轉化成豐碩的成果,直入素材核心,取精去蕪,化腐朽為神奇,讓史料說故事,展現大眾集體共感的生命力。
田野調查的「點」務必慎重精準,「點」是田野調查的基礎,從相同屬性的「點」,歸納串聯共通的「線」,從不同屬性的「點」尋找可能的交集,再從同屬性與異屬性的流線交匯中,找出廣泛的層面,豐富史料的層級,架構有價值的文史空間,讓文史作最完整的展現。這第一步需要教會義工和文史義工幫忙蒐集基本資料。
教會文史資料調查是永無止境、一步一腳印的工作,是文史基本功;缺乏田野調查的史料,是不紮實的空中樓閣,乃抄傳沿繫的陋習,無法開拓新視野,如身置象牙塔。
如何能進階到學術趣味化、生活化、大眾化、鄉土化,方能誘發人們學習的興趣,這第二步是本報專業研究員的工作。
教會文史資料調查是最原味的素材,因為原味,所以要加工,如何在加工完成成品後仍保有原味,則是田野調查最大的信實原則。基本上素材的取得,其本身是主觀的,但是經過解讀、分析、演譯、歸納之後,最終的成果結論是客觀的,愈是客觀愈有公信力,亦愈有學術性。從主觀變為客觀,文史工作者的思辯、驗證採集能力,注定成果的優劣。
教會文史資料調查需要分析、解讀,縱然成果有眾多的可能性,但決不能違背素材的基本性,教會文史資料調查首先要確定調查的標地物,再針對標地物本身及週邊相關人、事、地、物,另加既有資料進行訪談、紀錄、攝影、丈量、描繪、比對、存檔等,將這一道基礎資料完整建立起來,任何一項田野調查都是繁複瑣碎的工作,唯有事先完整建立田野調查的相關資料,方能使文史工作順利推展。
義工有兩種
本版的教會文史資料調查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主力作上述的「第一步」;第二階段做「第二步」;第三階段是第一步與第二步的更新,屆時可望進入「詮釋學循環」式的資料更新。由於有的教會尚未成熟到可以做第二步,所以,完成第一階段的教會,也可以直接進入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為時約5-10年,原則上以第一階段的工作為主,但也受理急需作第二步社區文史資料調查的教會申請,本報備有社區文史資料調查表格電子檔供各教會索取使用,也提供技術講解支援、義工訓練講解,調查完成後,並原則上配合資料最後整理、校對與分析報導,成果提供教會網站和本社數位報和政府相關單位使用。
本項教會文史資料調查專案的第一步所需義工有兩種:
其一、駐教會文史義工:協助自身所屬的教會,填寫並數位化第一步教會文史資料表格,蒐集照片和相關史料,交給本報研究員後續採訪、整理刊登。這類義工需具備文字能力與基本文史知識,經取得教會牧者認同、推薦,不用填寫本報義工資料,直接e-mail 到yuh@ct.org.tw報名即可,請注意,這類義工只填寫完所屬這一個表格就完工了哦,很簡單吧。
其二、基督教論壇報文史義工:協助非自身所屬的教會(缺乏駐教會文史義工的教會),填寫並數位化第一步教會文史資料表格(內容可視教會個別需要作微調),蒐集照片和相關史料,交給本報研究員後續採訪、整理刊登。這類義工需具備文字能力與基本文史知識;填寫義工資料,報名義工請上基督教論壇報網站http://ct.org.tw/,從「實習生申請辦法」點入,借用「工讀生」的履歷表格,填寫義工履歷人事資料,填妥表格後e-mail 到yuh@ct.org.tw報名。
學理分析後盾
本報與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合作,採用的田野調查方法,是經過詮釋學訓練過後的「質性研究」田野調查路徑,累積一定數量之後再輔以「量化研究」,由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師生擔任顧問。特別感謝查時傑教授、王成勉教授和中原大學詮釋學與宗教哲學中心兼任助理董恩光弟兄關心本事工,在學術與技術需求上不吝給予指導;另也感謝TJ-Music事工召集人連詠恩在量化選票數位化上協助。
順帶一提,根據教育部於97年12月31日公佈97年度系所評鑑結果顯示,中原大學為97年度上半年9所受評學校中表現成績最為亮眼之學校,通過率高達97.3﹪。該次中原大學共有40個班制接受評鑑,包含17個學士班、18個碩士班以及5個博士班。評鑑之結果為36個通過,1個待觀察,通過率為97.3﹪。
在全國已經接受評鑑的宗教系、所中,以基督教研究為主的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在「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研究與專業表現」及「畢業生表現」五大評鑑指標,都受到實地訪評委員一致的高度肯定。
訪評委員在評鑑報告中極力稱許,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不但教育目標十分明確、有特色,學術研究也十分深入,「將為華人及台灣的宗教、倫理及人文理論與實踐,開拓新的視野。」
除此以外,訪評委員認為,該所「在硬體設施方面,行政與教學設施完備,該所專屬的圖書室與『聖經教學文物資料館』令人印象深刻…;軟體方面,教師具有專業背景,教學與研究能力兼備,亦有國際觀。」
訪評委員稱讚「該所六位教師都有非常優良的專業表現,是國內人文科學研究少見的現象。」所指的是,中原宗研所六位老師近年來(92至96年)共出版了63篇期刊論文、57篇會議論文、14冊專書、26次國科會計畫,6次其他研究計畫。
中原宗研所歐力仁所長指出,評鑑的結果可以用「榮神益人」來總括;他們也願意和其他宗教研究所分享教學和研究經驗,更願意全力支持基督教論壇報的田野調查工作。
田野調查到第三階段,必要時本報將開放,徵求國內各相關科系(社會系、地理系、歷史系…)學生協助數據搜集、整理;歡迎國內各宗教研究所研究生,以台灣教會田野調查文史工作為論文題目,來社參與相關學術整理、分析統計和比對工作,工作成績優異者將酌情發給獎金鼓勵。
(本社為了「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期待在沒有預設框架限制的超宗派立場上,做蒙神喜悅地毯式台灣教會田野調查文史學術工作,目前沒有對外申請任何經費,歡迎弟兄姊妹為此事工代禱、奉獻。
代禱事項:為各教會推舉文史義工填表和蒐集資料順利;為本社需要一台田野專用的高畫質數位相機約3萬元;為田野調查量化表格數位化順利。為本事工奉獻,請註明為「田野調查」奉獻。)
【本報田野調查召集人柯玉雪/特稿】
				
			
|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