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藝文) 每當家屬們好奇地探頭觀察納棺師安靜無聲地清理大體,在那個冷靜、專注、體貼的寧靜時刻裡... (2009年03月07日)

新聞提供: 基督教論壇報

看了電影才知道,原來在日本,往生者的遺體是在家屬的面前清潔與化妝的。整理遺體的人,最後要將遺體安置在棺材裡,因此稱之為「納棺師」。納棺師為死者擦拭身體,使他換上清潔的衣服;輕撫死者的手,為他安排一個安息的姿勢;又清潔死者的臉,為他化妝,使他用臉上殘存的一點紅潤向家人告別。

 因此納棺師不單單服務死者,也代表著家屬與死者作最後的交流。納棺師看盡人間生離死別時的憾恨與悲傷,自己也不得不在與死亡長期的會晤中探索生命的價值。

失意又迷惘的大悟
 東京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在樂團解散之後覺悟到自己能力的極限而放棄演奏家之路。他賣掉名貴的大提琴,突然感覺到放棄夢想的輕鬆,如鮭魚一般本能地返回偏遠的故鄉,與溫柔婉約的妻子一起住在母親過世後留下來的老房子。在這充滿回憶的老家,滿屋都是父親的影子,那卻是一個為了外遇而拋家棄子、不堪回首的父親。
 母親堅忍地撫養他長大,他卻沒有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他在意外的機緣裡成為一位納棺師,為許多死去的人送行,自己對未來卻既恐懼又迷惘。他自嘆,鮭魚對抗生命的河水力爭上游,一心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卻在那裡死去。既然都是死,何必辛苦?
... {本文僅部份轉載,全文請參閱原始連結}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09年03月09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