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彥仁:靈恩運動衝擊中國教會 從當代中國基督教的發展談宗教人 (2009年02月27日)

新聞提供: 基督教論壇報

政治大學宗教所所長蔡彥仁教授,昨天(27日)在一場學術討論會中表示,當前中國基督教發展最具活力的現象,是正流傳世界各地的「靈恩運動」,其特徵與中國當前政經環境存在許多矛盾與衝擊,值得關心中國教會發展者留意。

 他說,當前中國教會正處在「中國本土特色vs跨越國界信仰」、「傳統民族意識vs個人救贖需求」、「高壓政策統治vs教會正面貢獻」等多面向處境,也使得中國信徒須面對種種衝突與張力是否能融攝與共存?
 台大人文高等研究所「基督宗教的人觀與我觀」學術計劃,昨天舉行學術討論會,主題為「從當代中國基督教的發展談宗教人」,蔡彥仁教授做以上表示。
林鴻信:留意教會世俗化
 學術計劃主持人、台灣神學院林鴻信教授表示,現階段中國教會發展,有點像是2、30年前台灣教會的情況,追求「靈性」勝於追求「物質」來滿足需要;然而台灣教會已逐漸物質化、教會世俗化。試想不久後中國教會也是如此的話,中國民眾將選擇從物質得到滿足,變得不需要神。
 他指出,一個人信上帝的過程,正是從分裂的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整合。中國從封閉走向改革開放,社會面臨許多分裂衝擊,許多人能在基督信仰中找到整合,若中國教會發展也向西方教會漸漸世俗化,福音工作將有很大挑戰。
 他提醒,台灣大專院校內很少能討論基督信仰,台灣教會對靈性的渴慕也逐漸減弱,反而不及現今中國教會及學術環境,台灣教會須注意不要愈來愈世俗化。
中國基督徒應超越外在迷思
 蔡彥仁引用伊利雅德(Mircea Eliade)提出的「宗教人(homo religiosus)」觀念,指出中國基督徒需要在迷信vs啟蒙、落伍vs現代、物質vs心靈、本土化vs全球化等張力中,勾勒出獨特的自我面貌。
 他舉例說,中國教會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許多的讀經小組,都會很自然地選在西方速食餐廳裡聚會,追求物質的現象,難道基督信仰能在速食店裡找到救贖嗎?
 他說,前陣子有個台灣團隊前往大陸三自教會舉行音樂佈道,在中國嚴格監控中,台灣團隊最後呼召時有成千上百人來到台前,但當地教會牧者卻不知如何應付情況。凸顯中國教會發展中,存在許多待克服的問題。

從閉關到開放的衝擊
 輔仁大學社科院院長陳德光教授表示,中國社會閉關許久,一下子全面開放會面臨到許多衝擊。西方社會用200年走過這段衝擊,中國卻在短短幾十年即須面對,許多情況當然會亂。相同地,台灣也是如此,從戒嚴到民主只走了短短20多年,理性基礎仍不足,同樣也產生現今政局各種亂象。

3032期○
2009/2/28○
教會新聞/蔡明憲○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09年03月02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