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宗盛新書重釋先知職分:信仰不能脫節生活處境 呼籲教會實踐社會公義 (2025年10月06日)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副教授曾宗盛於10月5日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大禮拜堂舉行新書《先知書:文學特色、經文形成、神學主題與後續詮釋》分享會。本次活動由七星中會濟南教會處境查經班主辦、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邱凱莉主持。曾宗盛在會中強調,基督徒的信仰不能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生活處境脫節,他盼透過本書,引導信徒重新理解「先知」在聖經與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會勿獨重祭司君王 應實踐基督先知職分
曾宗盛指出,基督教信仰中,基督具有「先知、祭司、君王」三重職分,但教會往往側重祭司與君王的角色,卻忽略了基督作為「先知」的重要性。他表示,先知的職分不僅是宣講上帝的話語,更是對社會不公義提出批判、提醒信徒實踐信仰中的正義與仁愛。
曾宗盛以亞述、巴比倫、波斯三大帝國的時代為背景,解析先知如何在動盪的政治局勢中成為信仰與歷史的見證者。他以以賽亞書、彌迦書與阿摩司書為例,強調先知的使命核心在於「實踐公平正義」,並指出,先知不是超脫人世的宗教人物,而是既體驗上帝的呼召,也承受人間的痛苦。他更以聖殿神學為例,指出先知對宗教體制的批判。他表示,人們容易將聖殿當作信仰護身符,忽略行義與敬虔的真實內涵,如耶利米譴責聖殿變成「賊窩」一樣,提醒信徒宗教形式若失去公義,就會喪失屬靈的核心。
鄭仰恩:先知是為弱勢代言的良知行動者
與談人、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鄭仰恩指出,「先知」的真正意涵不在於預測未來,而是代表上帝,為沒有聲音的人發出強而有力的宣告。他強調,當代信徒應重新理解「先知」的角色,不只是宗教預言者,更是挑戰不公義制度、喚醒社會良知的行動者。
鄭仰恩解釋,真正的先知精神應當在「宰制的系統」(system of domination)面前發聲,揭露不義結構並呼籲改變。他引用已故舊約學者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觀點指出,現代社會仍存在許多壓迫人心的體系,如政治壓迫、經濟不公與文化霸權。他表示:「先知要針對這些系統說話、宣告。」他提醒,教會若只強調「靈恩特會中的預言能力」,卻忽略對社會公義的關懷,就失去了先知的真義。
針對現場提問「今日是否仍有新的先知書」,鄭仰恩回應指出,雖然聖經正典已封閉,但「先知書的精神仍在延續」。他舉例,如宗教改革時期的改革家著作,以及二次大戰後神學家潘霍華的《獄中書簡》,都可視為具有先知特質的作品,不斷提醒信徒反省信仰與社會的關係。
核心精神:信仰的社會實踐與救贖
曾宗盛總結,先知書的核心精神在於「信仰的社會實踐」。他引用經文,指出這些古老的先知呼聲,正是今日教會在面對社會議題時的重要提醒。他並以「基督作為先知」作結,強調耶穌的生命、受難與復活,延續了舊約先知的使命:宣告上帝的國、揭露不義、帶來救贖。
新聞照片: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