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以為很「聖潔」的罪 那些基督徒總是在犯,卻鮮少提及並認真對付的罪。 (2025年07月22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ity Today

(作者 Carolyn Arends)那是個陽光灑落的午後,我正和三歲大的女兒手牽手走在棒球場裡。她一邊走,一邊用可愛的聲音唱起〈耶穌愛我〉,我的心都要融化了。但當我加入她一起唱副歌時,氣氛卻忽然變了。

「我要自己唱!」她氣呼呼地說,甩開我的手,然後用近乎反抗的聲音繼續高聲唱:「主~耶穌愛我,有聖經告訴我!」


從反抗到欺騙,罪的形式多不勝數。若我們將現今活著的人口數乘以一天中的分鐘數 (1440分鐘!),大概就能粗略估算出人類犯罪方式的數量。有些罪像霓虹燈一樣顯眼——例如姦淫、偷竊、謀殺——這類罪的誘惑雖不總是容易抗拒,但至少容易被人辨識出來。然而,還有許多罪的誘惑更為隱晦。


布里吉斯 (Jerry Bridges) 曾提及一種我們時常容忍、甚至默許的「體面的罪」(respectable sins):例如忘恩負義、暴躁、自私、沒有耐心、不滿足⋯⋯等內在態度。這ㄧ類罪的症狀,常悄無聲息地潛藏在生活中——例如閒言閒語/說八卦、易怒、報稅不實、慣性暴飲暴食或過度消費,以及內心私密的情慾、猜疑、嫉妒或輕視他人。


「體面的罪」


在列出「體面的罪」清單時,我們或許還可以納入ㄧ種尤其只發生在基督徒生活中的試探。畢德生牧師 (Eugene Peterson) 在他的書《天國的語言》中稱這些罪為「敬虔誘發的罪」(eusebeigenic sins) ——這是他自創的詞彙,靈感來自一次膝蓋手術後,他在醫院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時的經歷 (希臘文eusebeia的意思是「對神的敬畏」)。醫生告訴畢德生,他得了一種「醫源性疾病」(iatrogenic illness),也就是在治療某個疾病的過程中感染的另一種病。身為牧者,畢德生將這個概念延伸至靈性層面,提出「敬虔誘發的罪」的概念,意指那種專門纏繞著已經決志跟隨耶穌的人的罪


一般的罪也許會在酒吧或妓院裡露出醜陋的面貌,但「敬虔誘發的罪」卻在教會長椅上、在禱告會中悄然滋長。它們常根植於自以為義——只要我們稍一疏忽,這種罪的頑固雜草便會在我們渴望成聖的心田中偷偷扎根。舉例來說:



  • 一開始是出於擔心弟兄姊妹做出不好的人生選擇,最後卻演變成不耐煩和論斷,甚至開始閒言閒語及輕視對方。

  • 原本渴望有意義的敬拜,卻慢慢轉化為對敬拜團的不滿,最終心中滿是苦毒和憤世嫉俗的想法,再也無法真正敬拜神。

  • 原本想活出「為福音作見證的生命」,卻慢慢扭曲為過度在意及管理自己的外在形象,陷入虛偽與自我欺騙中。

  • 原本渴望透過精心策劃的佈道活動來讓人認識福音,後來卻被這樣的渴望吞噬,開始把背後默默服事的人當作工具使用,而不是肢體來尊重。


我們完全有可能——而且也極其可悲地,做著「與耶穌有關的事」,但卻不是用「耶穌的方式」來做。就像我年幼的女兒一樣,我們一意孤行地做著自己獨立的任務,然後大聲宣告:「主~耶穌愛我……就是這樣!」


耶穌確實愛我們,也真的為了我們的罪付上代價——無論是明目張膽的罪、體面的罪,還是敬虔誘發的罪。我們無法做任何事來讓祂更愛我們,也無法做任何事來減少祂對我們的愛。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生命樣式就不會影響我們。上帝的愛是無條件的,是能改變生命的,祂呼召你我:「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4:22-24)。


當我們對耶穌說「我接受祢為救主」的那一刻,我們不只接受了來世永生的邀請,也接受了「現在」就得著豐盛生命的呼喚 (約翰福音10:10)。我們應該期待自己在扭曲的思想、失控的慾望和自我中心中漸漸得著釋放,能越來越自由地去愛人、去活出美好的生命。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敬虔誘發的罪」這種東西存在?為什麼「穿上新人」這件事,常讓我們感覺自己每往前進步兩步後,就又退三步回來?


下一個「合適的時機」


首先,我們必須記得,行走在耶穌的道路上,並不代表就不會遇到試探。即使耶穌在曠野中擊退了魔鬼的誘惑,撒但也只是「暫時離開祂,等著下一個合適的時機」(路加福音4:13)。既然耶穌在地上的歲月中都曾經歷試探 (最終在受死前那一夜達到高峰),我們也理當預期——甚至做好準備——面對自己生命中的試探。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當我們自以為不會被誘惑時,往往正是我們最容易被罪擊倒的時刻。


第二,我們也要認清:雖然唯有靠上帝白白賜下的恩典,我們才能被更新,但上帝同時邀請我們主動參與領受這份恩典的過程。早期教父們曾呼籲基督徒想像自己如同鐵匠放入火爐中的鐵棒,直到鐵棒在火中開始發光——原本冷硬的金屬逐漸帶有火焰的特性。同樣令人驚奇的是,若我們長久住在上帝愛的火焰中,我們的品格真有可能——如亞他那修 (Athanasius) 所形容的:「藉著恩典,成為祂本性所是的」。確實,唯有那烈火能改變我們的樣式,但我們也可以做一些實際的事情,讓自己長時間停留在那烈火中,使「轉變」真的發生。


1. 進行「省察禱告」(Examen)


我們可以做的屬靈操練之一,是「每日省察禱告」(Daily Examen):一段固定的禱告時間,邀請上帝幫助我們回顧當天ㄧ整天的事件和自己內心的態度。我們可以跟詩篇作者一起禱告:「神啊,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139:23-24)。


規律地操練「省察禱告」,不僅能幫助我們察覺令人振奮的成長跡象,也能揭露那些我們原本可能忽略的罪;甚至更好的是,這種操練能協助我們在問題還沒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前,及早察覺與調整。如今,市面上有許多健身app要求我們記錄每日飲食和運動,幫我們推估如果持續這樣的生活,一個月後的體重將會如何變化。省察禱告就像靈命的追蹤器,幫助我們觀察內心的走向——如果我們持續過去24小時那樣的思想和行動,我們將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無論是變好或變壞)


我們也要記得,一個「念頭」不等於「試探」,而「試探」也不等於「犯罪」——但如果不加以留意,它們便可能一步步引我們滑入下一階段。馬丁路德曾說:「你不能阻止一隻鳥飛過你的頭頂,但你可以阻止牠在你頭上築巢。」省察禱告提供我們一個機會,在有害的思維模式還沒紮根前,就察覺並中斷它們。




省察禱告 (Examen)


這項操練的第一部分被稱為「意識的省察」(Examen of Consciousness),我們回顧一整天的經歷,尋找上帝在其中的作為與同在。第二部分則是「良知的省察」(Examen of Conscience),我們深入自己的心思意念,求上帝清楚地顯明我們裡面的真實樣貌。




2. 間接性原則


那麼,若省察禱告揭示出某種罪的模式「已經」在我們生命中根深蒂固了,我們該怎麼辦呢?歷世歷代有許多基督徒都推薦一種寶貴的操練原則:「間接性原則」(Principle of Indirection)。也就是說,與其直接對抗某個惡習,不如專注培養一項能夠取而代之的美德。(想一想《加拉太書》5:22-23的九種聖靈果子)


傅士德 (Richard Foster) 在《與神同行研讀本聖經》(The Life with God Bible) 的序言中舉了一個例子:當我們掙扎於驕傲的罪時,若直接努力追求謙卑,反而可能會因為「覺得自己很謙卑」而再次陷入驕傲。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操練「服事別人」這項屬靈操練,主動尋找機會為他人洗腳。


傅士德說:



這種間接的操練方式,讓我們像活祭一樣把自己獻在上帝面前。然後,上帝會按祂的時間和祂的方式,接納我們這微小的奉獻,並在我們裡面成就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事——在驕傲的例子中,祂能塑造一個在恩典中成長的人,滿溢出謙卑的生命樣式。




來自曠野的幫助


曠野教父與教母 (Desert Fathers and Mothers) 是公元四到六世紀的基督徒,在曠野中過著簡樸的群體生活,致力於追求聖潔。他們視這種極端的經歷為一種屬靈實驗室,在曠野裡深入觀察「試探」及「生命轉化」的過程。


他們認為,人類的思緒往往是突然出現的,我們雖無法阻止,但可以選擇是否要「停留」在這些思想上。當我們沉溺於一個破壞性的念頭時,它便會發展成所謂的「肉體的私慾」:一種會牽引著我們的心遠離愛的情緒狀態、態度、人生傾向或習慣。


例如,曠野教父波門 (Abba Poemen) 認為,肉體的私慾的形成有四個階段:從我們的心,進展到臉上的表情、嘴裡說的話,最終流於行動。他說:「如果你能潔淨自己的心,肉體的私慾就不會表現在你的臉上;但若它出現在你的臉上,就要小心不要讓它變成嘴中的話;若你還是說出口了,就儘快結束談話,免得你以惡報惡。」



3. 學會「失喪」


省察禱告與間接性原則都是美好的蒙恩途徑。但如果我們沒有操練畢德生所稱的「迷失的靈性」(Spirituality of Lostness),我們同樣容易將這些操練扭曲為一套獨立的自我升級計畫,最終再次陷入自以為義、敬虔誘發的罪之中。畢德生提醒我們,要持續培養一種「對自己的失喪狀態極為敏銳的意識」,深知我們在所有時刻、所有處境中,都何等急切地需要一位救主 (路加福音19:10)。


我們生命的更新及轉化,始終全然依靠聖靈的工作。即使我們在與神同行的生命中逐漸成熟,我們對耶穌的極大需求也永遠不會消失。事實上,這種需求只會越來越清晰及深刻,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本相:是曾經失喪卻被尋回的羊,是原本冷硬而如今在聖潔火焰中發光的鐵塊,也是——沒錯——耶穌深愛的孩子。


Carolyn Arends是Renovaré美國事工的教育主任。Renovaré是一個推動個人與靈命更新的機構,提供豐富的資源與培訓,包括「Renovaré基督徒靈命塑造學院」(Renovaré Institute for Christian Spiritual Formation),詳情請參見 Renovare.org。卡洛琳同時也是一位創作歌手,歡迎造訪CarolynArends.com了解更多。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5年07月23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