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信經》逐漸受到教會重視 越來越多教會轉向這份古老的信仰宣言,作為塑造信仰的敬拜根基。 (2025年06月23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ity Today

(作者 Interviews by Daniel Silliman)1700年前,一位羅馬皇帝命令基督徒解決他們之間的分歧,平息一場關於「基督本質」的神學爭論。這場爭論當時在教會之間掀起巨大波瀾。

於是,一群主教聚集在尼西亞小鎮 (今土耳其境內),共同撰寫一份文件。近代有學者稱之為「第一個要求所有耶穌跟隨者普遍且無條件認同的信仰告白」,也就是《尼西亞信經》。


新教基督徒與這份信經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尼西亞信經》提及三位一體、道成肉身、聖靈的工作,以及「獨一的 (one)、神聖的 (holy)、大公的 (catholic)、使徒的」教會。而強調聖經為最高權威、對任何可能阻隔人與神之道的事物保持警戒的福音派,一向謹慎看待這份信經。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福音派教會開始在敬拜中使用這份信經。本刊訪問了十多位福音派牧者、作家及神學家,探討這股趨勢背後的原因。


 (以下訪談內容經編輯整理。)


葛倫·帕克亞姆 (Glenn Packiam),《基督徒究竟是什麼?》(What’s a Christian, Anyway?) 作者


《尼西亞信經》的力量在於,它提醒我們:教會是更寬廣、更古老、遍佈全球、具有歷史根基的教會。


我是在2009年開始覺得《尼西亞信經》對我格外重要。當時我在科羅拉多一間教會服事,也就是泰德·哈格德 (Ted Haggard) 曾牧養的教會。哈格德在2006年捲入醜聞,接著2007年又發生了槍擊事件。那時我正服事教會的年輕人,他們非常失望、迷惘。雖然他們沒有放棄信仰,但他們會說:「我不想只是因為某個在台上口才很好的人說了什麼,就一股腦的相信他說的話。」於是我開始引入《尼西亞信經》,和年輕人一起誦讀它。


我看到人們開始理解我們信仰的核心,說:「好吧,我現在知道,我的信仰不是哈格德創造出來的。有數十億個跟隨耶穌的人曾這樣宣告過。」


我會鼓勵其他教會考慮用一個講道系列來介紹《尼西亞信經》,也可以在禮拜程序間誦讀這份信經。試著誦讀一次、兩次,或持續一整個月,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馬修·貝瑞特 (Matthew Barrett),《單純的三位一體》(Simply Trinity) 作者


當我們誦讀信經時,我們是在與大公教會——也就是普世教會——並肩站立,一同宣告同個信仰。這種屬靈上的連結感,是福音派教會常常缺乏的。我們究竟是單憑自己站立、單靠著自己的權柄,孤立於世嗎?還是我們其實與全球歷世歷代以來承認這位三一上帝的基督徒們緊密相連?


我現在看到有越來越多浸信會教會誦讀這份信經,這真的很令人鼓舞。牧者們感受到《尼西亞信經》的重要性,會眾也渴望信經所宣告的內容。


查理·漢姆斯 (Charley Hames Jr.),基督教衛理公會主教


我認為,基督徒對自身傳統的關注可能與世代有關。現在有一股回歸傳統的風潮,人們開始更多欣賞ㄧ些古老的信仰元素,因為這些元素代表著基督信仰的見證,也表明我們在當代文化中所持的立場。


在我們教會裡,Z世代的基督徒 (1997-2012出生) 反而比我那些X世代 (1965-1980出生) 的朋友更願意擁抱這樣的東西。


羅尼·柯茲 (Ronni Kurtz),《宣講三一上帝》(Proclaiming the Triune God) 合著作者


在我在堪薩斯市開拓的浸信會教會裡,我們曾做過一個關於三位一體的講道系列。在那段期間,我們開始在聚會中誦讀《尼西亞信經》。即便講道系列結束後,這個習慣仍持續了下去。


我看到的其中一個果效是:我們教會的人學會了如何談論三位一體的上帝,能更清楚地表達這方面的神學。他們會用耶穌是「受生而非被造」(begotten, not created) 這樣的語句,也開始理解更深的神學觀念。一般的基督徒——爸爸媽媽們、弟兄姊妹們——都開始能談論三位一體的上帝。


蘇珊·尼可森 (Suzanne Nicholson),艾斯伯里大學教授


三位一體的神學真的很難懂!但上帝的榮美,正是在三位一體中彰顯出來。為什麼我會想要少認識一點這樣的上帝呢?我渴望更多認識祂。當我們更多認識祂,也能更完全地榮耀祂。


如果我們不在教會日常生活裡持續教導人們扎實的神學,我們的教會就會出問題。例如,如果有人說耶穌「只是一位好老師」,我們就需要信經裡的語句作為回應:「我們信祂是出於上帝而為上帝,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這些話是我們認識耶穌本質的根基,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敬拜耶穌時,知道自己敬拜的正是那位真神。


菲力·凱瑞 (Phillip Cary),《尼西亞信經導論》(The Nicene Creed: An Introduction) 作者


別太擔心那些哲學性的內容——雖然我自己是哲學教授。美善的力量會帶你穿越其中。這信經真是太美了!天父從未有一刻是不與祂愛子同在的,祂始終賦予聖子祂全部的神性。這個真理既美麗,對基督信仰又至關重要。


我年輕時參與的一些福音派教會從來不誦讀《尼西亞信經》。如今我加入了聖公會,我們每週都會誦讀信經,這信經也是我成為聖公會成員的原因之一。


陳西門 (Simon Chan),《禮儀神學》(Liturgical Theology) 作者


《尼西亞信經》強調的是群體的塑造。我會拿它來比喻為一個國家「齊唱國歌」。就像唱國歌有助於塑造國家的認同感,誦讀《尼西亞信經》也能塑造教會的身份認同。我們被塑造成這個三一信仰的一部分。


我認為福音派過去對過度強調《尼西亞信經》所提出的一些問題,是值得討論的真實問題,但當他們因此全然放棄使用信經時,就像把「寶寶」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我是新加坡神召會的牧者,很可惜我們宗派也是不實踐教會儀式的那種。


戴爾·柯特 (Dale M. Coulter),五旬節神學院 (Pentecostal Theological Seminary) 教授


我最近看到ㄧ些五旬節教會開始誦讀《尼西亞信經》——雖然還只是五旬節運動邊緣的一些教會。他們視誦讀信經為靈命塑造的一部分,也是對抗某些混亂現象的方式,尤其是在個人啟示、先知預言等被一些人無限放大至極高的地位時。《尼西亞信經》成為能穩固教會的錨,同時也是詮釋聖經的一種視角。


貝赫南·科努特干 (Behnan Konutgan),《新譯土耳其聖經》譯者


《尼西亞信經》真的非常符合聖經的教導!它幾乎是聖經最簡短的總結,也是我們信仰的歷史。那是來自世界各處的教會聚集時,一同宣告的:耶穌是受生而非被造的,祂與父神同為ㄧ體,祂是我們所有人的神。


在土耳其,我們基督徒很愛這份信經,也常用它來傳福音。


傑羅姆··庫肯 (Jerome Van Kuiken),《我們需要的信經》(The Creed We Need) 作者


《尼西亞信經》很好地濃縮了聖經中一些關鍵真理,並特別指出那些若基督徒沒有仔細思考、將聖經各部分整合起來,就很容易走偏的部分,尤其是關於上帝和耶穌基督的教義。


你知道那句老話:「若我們不從歷史中學習,就注定要重蹈覆轍。」這句話在一些只強調「唯獨聖經」、卻不參考歷史教會見證的群體中,確實容易發生。


艾伯特·莫勒 (Albert Mohler),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我不認為《尼西亞信經》超出一般基督徒的理解能力。我不會預期他們的希臘文程度足以區分homoousios (同質) 及homoiousios (相似質) 的差別——順帶一提,它們的差異只是一個雙元音而已——但會眾會對這一點感到驚奇:正統與異端之間的分野,竟可能就在一個音節的差異上。


歷代教會信徒用這些詞彙來表達聖經真理,以及辨明真理和錯誤的教導。這成為我們信仰告白的一部分,我們也是這《尼西亞信經》教會傳統的一份子。


蒂許·哈里森·華倫 (Tish Harrison Warren),《平凡生活的禮儀》(Liturgy of the Ordinary) 作者


每當我誦讀《尼西亞信經》時,會有ㄧ種非常強烈的感受:這個信經把我與歷世歷代、來自各地的基督徒連結在一起。這不是房間裡任何一人自己想像出來的感受。信經提醒我,基督信仰是一個更寬廣的空間,無論我當下的情緒如何——無論我滿懷熱情、信心堅定、覺得上帝無比真實,還是覺得上帝很遙遠時——我都可以進入其中。


現代文化告訴每個人「要自己建構自己的身份」,但卻沒給人什麼可以真正抓住的東西。一切都是流動的,對吧?我們稱這為「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許多福音派的處境也可能是這樣。


人們開始被宗教禮儀所吸引,回到這些偉大的信經前,因為它們使人扎根於上帝工作的更大敘事中。它讓我們不再以「美國視角」為核心、不再以我們當前的歷史時刻為核心,也不再以我們的政治或人們的分歧為核心,而是以那個教會數千年來一直在傳講的耶穌的故事為核心。


羅素·摩爾 (Russell Moore)Christianity Today總編輯


我們在納許維爾的教會每年會誦讀《尼西亞信經》一到兩次。無論你是否有意識到,你的信仰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信經式」的,而《尼西亞信經》是個很好的教導工具。


我認為這個紀念年對那些從未誦讀信經的教會而言是個好機會,也許你們可以試著在教會內一起誦讀幾次的信經 (編按:今年為《尼西亞信經》1700週年)。牧者可以藉機有些教導,向會眾解釋:「嘿!教會在1700年前寫下了這份極其重要的文件,我們今天來一起誦讀它。」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5年06月24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