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理解】國教盟、醫界與跨黨派立委共推「生活導師制度」接住不一樣的兒少 (2025年06月20日)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少子化時代兒少心理健康議題深受家長、學校和社會關注,但在台灣卻有一群罹患高功能自閉症、過動症(ADHD)和妥瑞氏症等「神經多樣性疾病」的兒少,因為父母擔心兒女被外界「標籤化」,不願進一步帶孩子就醫鑑定,學校的特教資源無法適時介入,導致孩子無法完全符合主流學習和互動模式的表現,在學校遭到同儕誤解、排斥,影響到人格和身心發展,也產生社交障礙,這樣的兒少,推估每年有2, 000人沒有被教育和醫療體系接住。
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國教行動聯盟、亞東紀念醫院和立法院跨黨派立委,今天(6月20日)聯合召開「腦袋不同步,陪伴要同步——接住不一樣的青少年」記者會,宣布要共同推動在國外行之有年的「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制度。
{本文僅部份轉載,全文請參閱原始連結} 新聞照片: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