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網戀怎麼辦?做孩子願意信任與分享的大人 (2025年06月18日)
【王子恆採訪報導】在數位時代,青少年情感面臨新的挑戰,從網路交友到私密影像傳遞,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這些議題,成為教育現場無法迴避的課題。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與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於今年度推出性平教育系列線上課程「跟著全面性教育一起談青少年的性」,第二堂於6月13日舉行,由教育部國教署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輔導群團員、雲林縣立東明國民中學教師林芝宇擔任講者,以「別讓對話變成對決:聽得懂、說得進、聊得下去!和青少年談網戀的溝通策略」為題分享。
根據2022年兒福聯盟針對全台五年級至九年級學生之調查,有74.9%兒少身邊同學有戀愛經驗、32.9%已有戀愛經驗。其中高達80.7%曾交往對象為學校同學、有22%交往對象為網路認識。
另根據統計,戀愛遭父母反對的孩子之因應策略,大部分是選擇繼續暗中交往、少部分會據理力爭或與父母冷戰,真的會結束交往關係的僅有十分之一。從報告中也可到,兒少無法從原本的生活家庭中得到幸福,或者感到孤單的時候,會更容易對愛情不顧一切。
林芝宇談到自己在教學現場的調查,班上每位孩子都有在社群平台、交友軟體或線上遊戲中,與網友互動過的經驗。對於這個世代的孩子來說,這是他們情感連結、社交探索、甚至建立自我認同的管道。她自己也下載軟體以了解學生世界,實際參與後發現當中充斥陷阱。
例如不法份子會運用話術給予關心、用遊戲成就來吸引,得到信任後邀請下載釣魚聊天軟體、要求開啟視訊、誘騙拍攝不雅照、以此要脅擔任詐騙車手等;許多學生受害但不敢與師長求助,想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但往往讓更深陷其中。林芝宇提醒,網路新型態犯罪花招百出、防不勝防。
怎麼在複雜的網路犯罪中保護青少年?怎麼跟陌生網友有健康的交友關係?幾歲適合談戀愛?這些問題,是許多老師和家長焦慮的來源。林芝宇坦言,年輕世代的戀愛觀比過往更開放、自由;她分享一件青少年情侶發生性行為的案例,該學生表示自己也清楚行為的後果以及要面臨的刑責,但該學生也直言在當下自己實在無法克制。
林芝宇用此案例點出,情感教育並非是預防事情發生的萬能藥,而是告訴孩子,在面對不同的道路時「有選擇的權利」,在狀況來臨時要想清楚是否該這麼做;而當事情發生,就要有與老師、家長一起面對的勇氣。林芝宇強調,情感教育沒有SOP,重要的是和孩子分享經驗、建立信任,讓他們知道遇到問題可以找誰幫忙。
許多老師們擔心在進行情感教育、性教育時,難免遭遇家長質疑是否在「鼓勵早戀、鼓勵網戀」,林芝宇強調「依法行政」是重點。事實上,「全面性教育」已列為國家政策;全面性教育的主旨是幫助孩童學會思考,遇到性方面的問題時能做出明智的選擇,並確保他們的健康、福祉和尊嚴。
此外,教育部也明確指出教師需依循課綱進行相關教學,《性別平等教育法》細則中也提到,每個學期應有四個小時的教學時數。林芝宇提醒,早年台灣偏向提倡禁慾的性教育方式已證實無效,當教師能依法行政、教學有法源依據,就能依照學生處境設計情感教育,而非僅止於傳統知識傳授。
談到家長應該具備甚麼樣的能力?她以「冰山」形容,談到許多家長對孩子表面上是「不分手就不要回家」等嚴厲責罵,實際上,在海面下有關心、恐懼、沮喪、擔心、害怕孩子受傷、想幫助孩子過濾危險等等複雜情緒。而孩子亦是如此,外在表現出拒絕對話,但內心是難過家長不理解、大人聽不進去、其實仍想被家人祝福、渴望被關注與接納等等。而正是這些外在「應對姿態」的不同,造成了親子雙方的衝突。林芝宇鼓勵與會家長外在表現與內心想法要一致,畢竟「沒有人想當壞孩子」
課程尾聲,她提醒家長適時的放手。事實上,越是公開、越在台面上的交往關係,普遍較具有自信、健康等特質;這些學生在關係中更能掌控自己的感情不會被牽著走。而在其背後,通常也有著給予支持的家長,包含給予孩子依附能力,能夠傾聽、同理孩子的情緒、分享自身經驗及所見所聞,以及理性的溝通,這些親子關係中能一起討論什麼樣是健康的約會、相處的頻率、互動的界線等。她勉勵學員:「想創造更好的世界,唯有世界安全了,自己的孩子才會平安。」
新聞照片: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