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恆之星」取代了所有星座 那顆星星所指向的盼望,顛覆了試圖賦予我們虛假意義的宿命論。 (2024年12月17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ity Today

(作者 Russell Moore)不久前,一位來自印度的基督徒經濟學家提到,他加入了一個不太尋常的聯盟。這個聯盟的成員包括無神論者、有神論者、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及宗教領袖,聯盟的共同目標是破解印度國內的占星術。這種占星術並非一些西方世俗主義者以為的,是東方古老迷信的殘餘現象。事實上,據他所說,這種對星座運勢的渴求主要是一種文化舶來品——從北美而來。而這個事實應該不會讓我們太驚訝。


在學者塔拉 (Tara Burton) 幾年前出版的《奇異儀式:無神世界中的新宗教》(Strange Rites: New Religions for a Godless World)一書中,她指出有研究顯示,40%聲稱自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願意相信靈媒,以及32%的人表示相信占星術。塔拉認為,世俗化並不意味著放棄靈性信仰和其實踐,而是相信一種它們的「混合體」。

我們可以從近期一些虛構作品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中,看到人們這種對星星在人類生命所扮演的角色的迷戀。克瑙斯高 ( Karl Ove Knausgaard) 2021年的小說《晨星》(The Morning Star)將一系列家庭衝突和個人危機設定在夜空中一顆神秘且令人不安的星星背景下。類似的故事也出現在莎拉·佩里 (Sarah Perry) 2024年的小說《啟蒙》(Enlightenment)中,該書講述一位正在解構自己信仰的英國加爾文主義浸信會基督徒。他質疑一顆彗星是否正在操控他的命運,並最終在物理學和某種占星術的結合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佩里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她的編輯堅持要她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解釋神學概念,例如預定論 (Predestination) 和天意 (Providence)。另一方面,編輯們認為不需要對讀者多加解釋那些基於占星的宿命論(fatalism)。

占星術當然是一種古老的人類實踐,但它非常適合現今的世代。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認為,占星術是一種不用尋求上帝的憐憫就能合理化自己的罪的方式。他寫道,占星家會說:「你犯罪的原因是天體所決定的,是不可改變的」,並且是「金星(或土星或火星)促成了這一切」。這背後的意思是,由血肉組成、充滿驕傲並腐敗的人類可以免於犯錯的責任,是天體和星辰的創造者及統治者才應該被指責。

我們人類確實有合理化自身罪惡的傾向,但我認為占星術對現代人的吸引力與古人有所不同。

今天,我們每天擁有許多我們祖先無法想像的選擇。直到最近,高中校園裡的「就業輔導員」的存在才得以被人們理解。在某些方面,這也適用於其他重大選擇——例如我該跟誰結婚,或住在哪裡。但這些選擇都充滿做出錯誤決定的可能性。為什麼我們有辦法信任19歲或20歲的自己來做這些決定?這些決定不僅可能定義我們的一生,還可能影響未來的幾代人!

在克勞利(John Crowley)的《埃及》(Aegypt) 系列小說中,一個叫皮爾斯的角色意識到,通靈術和占星術是關於「認同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故事——宇宙是ㄧ個整體」。他得出結論,對「未來」及「和諧人生」的追尋,歸根究底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劇本尋找一種可照著走的「簡明指南」。

在面對可能毀掉自己未來的恐懼時——或害怕自己已經做出錯誤決定而悔恨時——誰不想要一種簡單的方法來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線?尤其是身處於全球文化似乎都被一種哲學家羅薩(Hartmut Rosa)形容的焦慮所困擾的時代:一種既同時期待自己能掌控一切,卻又感到一切正在失控的矛盾心態。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被無法控制的命運所支配時,相信自己的命運由我們的黃道星座所控制,會帶來一種安慰感。因為至少我們感覺自己似乎可以「稍微看到未來會是什麼樣貌」。

《馬太福音》誕生故事中的東方博士是占星術士,他們從夜空中辨識出關於以色列預言裡的君王即將降臨的徵兆 (太2:1-2)。當他們透過星象計算出嬰孩耶穌的所在地時,《馬太福音》告訴我們,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地歡喜」,並在找到耶穌後俯伏敬拜祂 (太2:10-11)。

乍看之下,博士們的指引可能會讓我們認為,我們也該尋求那些能解讀星象的人。但耶穌的故事徹底顛覆了這一切。

舊約這段古老的預言——「我看他卻不在現時,我望他卻不在近日。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民數記24:17)—— 同樣出自一位心灰意冷的占卜師巴蘭(Balaam)。巴蘭原本受敵軍首領巴勒雇用來詛咒以色列,上帝卻將他的詛咒一再轉化為祝福,甚至包括預言雅各之星的興起。

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裡很少提到我們所謂的「聖誕節故事」,僅有一些簡短的片段,如:「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祂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並且上帝這樣做是為了釋放我們脫離奴役——不僅是律法的奴役,還包括保羅所稱的「世俗小學」的奴役(加拉太書4:3-4)。

保羅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信中提到,人們總是會被這些事吸引,想要回到「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的奴役之中 (歌羅西書2:8)。古人認為自己被無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束縛 (那些最終會毀滅我們的「宇宙元素」) 並非因為他們愚蠢。問題不僅僅在於人們感覺這種宿命論確實在運作,而是我們實際上希望它是真的。

保羅寫道:「但從前你們不認識神的時候,是給那些本來不是神的做奴僕。現在你們既然認識神,更可說是被神所認識的,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情願再給他做奴僕呢?」(加拉太書4:8-9)

無論是「唉!所以你看我還能怎麼辦?」的無奈放棄,還是試圖駕馭那些我們認為正將我們拋到空中的不可控力量,若沒有上帝,我們寧可讓命運、宿命、星象圖或甚至聖經律法為我們撰寫人生故事,也不願去面對那更可怕的可能性:根本沒有任何故事,一切只是隨機且毫無意義的虛無。

某些理性主義者會嘲笑那些閱讀星象運勢的人「多麼落後」。但這種迷信與某些建立在科技烏托邦主義上的信仰,實際上並無多大區別——無論是依賴將火星「地球化」,或將人類意識上傳至雲端來拯救未來。

我們無法藉由掌控自然元素(或更糟的,掌控自然元素的創造者)從奴役人的命運中找到自由。我們也無法透過變得「像宇宙一樣聰明」,或學會駕馭宇宙(無論用魔法還是科技)來找到自由。與這一切不同,我們是因著成為上帝的兒女,能夠呼叫「阿爸!父!」來找到自由的 (加拉太書4:6)。

換句話說,我們的自由並非來自成為東方博士,更不用說成為像希律王那樣試圖用這類力量來保護自己的人。我們的自由來自與基督合一,以依賴的心呼求那位深愛我們的天父——而非一個冷漠的宇宙。

當我們放下對「控制人生」的渴求——即使是那種乍似能預測未來的虛幻掌控——我們便能將耶穌的未來看作是我們的未來。祂的「命運」(若你願意這樣稱呼) 成為了我們的命運。藉著失去我們的生命,我們才能找到生命 (羅馬書6:4-5;馬太福音16:25)。

也許,今年你看到的每一棵聖誕樹頂端的星星都能提醒你:這顆星星本身無法幫你面對讓你悔恨的過去,或讓你畏懼的未來。

那些在咖啡店裡查看星座運勢app的人,並非什麼怪人或傻瓜。他們只是試圖尋找一個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故事。而那條路並不能帶他們到達目的地。然而,上帝真能將人引向真正的故事——那個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之中,充滿恩典和真理的故事。

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是《今日基督教》主編,領導本刊公共神學項目。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4年12月18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