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錦圖:華人信徒應接棒 翻譯脗合語言發展之中文聖經 (2024年12月06日)
(整理:陳穎珩)華人信徒群體中,《和合本》聖經為其中一部常用的譯本。十一月三日,香港浸信會差會駐德國宣教士、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蔡錦圖在一個由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溫哥華主辦的網上講座中,回顧了十九至二十世紀間中文聖經翻譯的歷史、不同的翻譯版本如何演變,以促成《和合本》的誕生。他指,現今華人教會過於依賴《和合本》聖經,信徒應有接棒的心志,翻譯脗合時代及語言發展的中文聖經。
中文聖經翻譯的歷史可追溯至唐元兩代的景教,惟當時印刷技術尚未成熟,譯本未有流傳。直至十九世紀,中國傳教士開始翻譯通用語言聖經,並有三個版本,分別為文言、淺文言及官話。一八九〇年,一眾傳教士決定翻譯聯合的中文譯本(即現今的《和合本》),起初打算繼續翻譯三部版本,最後只出版了文言和官話兩部譯本,而《官話和合本》為新教教會流傳最廣泛的譯本。同時,因中國部份地區主要以方言溝通,一些傳教士亦開展翻譯方言聖經的工作。蔡錦圖指,方言聖經在昔日宗教傳播中起關鍵作用,有關研究能幫助信徒了解教會歷史。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蔡錦圖發現華人教會對研究中文聖經的熱誠不大,反而西方學者更有興趣,並認為華人信徒應多投身於類似研究。同時,他亦觀察到信徒大多習慣了《和合本》的翻譯,覺得不需要一本完全由華人主領翻譯的中文聖經,但《和合本》已有約百年的歷史,而中文已有一定的發展,信徒閱讀時難免感困惑。
蔡錦圖指,華人信徒應有接棒的心志,翻譯一本脗合時代及語言發展的中文聖經,讓各地的華人教會都能以此閱讀神的話語。他又指,對比起西方國家較開放的文化,政權對翻譯聖經的工作會有較大的影響,翻譯者須堅守神的話語,才能讓真理傳揚開去。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