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論壇探討自立生活可能 盼打造包容居住環境 (2024年12月01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邱國榮台北報導】由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主辦,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罕見疾病基金會協辦,於11月30日在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中心舉辦一場以「自立生活 V.S. 住宿型結構」為主題的障礙議題論壇,深入探討重度障礙者如何在社區自立生活的可能性,並檢視台灣在推動住宿型機構和社區居住家園服務時,是否能實踐《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提倡的「去機構化」理念。該論壇聚焦於目前住宿型機構的運作模式、自立生活支持服務的挑戰,並期望未來能為重度障礙者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居住支持環境。


身為輪椅族群的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副秘書長劉于濟受訪時表示,目前「去機構化」議題引發的對立現象不利於政策推動。他指出,住宿型機構的支持者與倡導自立生活的障礙者雙方意見尖銳,對話過程中常出現激烈爭執,甚至影響社會整體的和諧。他強調,促進會希望以務實的方式讓雙方展開初步溝通,為未來的政策協商鋪路。他表示,他們的目標不是分化,而是找到共識,讓不同需求的家庭和障礙者都能得到支持。

論壇也討論了政府的角色,劉于濟提到,衛生福利部過去一年與伊甸基金會合作舉辦多場溝通會議,邀請家屬、機構代表及自立生活倡導者參與。然而,會議過程中也曾出現緊張局勢,顯示溝通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他強調,自立生活的推廣需仰賴更深入的政策理解與落實,當前最迫切的課題是培訓承辦自立生活支持的政府相關人員,讓他們真正理解這一概念,進而提升服務質量。

但劉于濟也坦言,許多障礙者對住宿型機構存有恐懼。他分享自身經歷,描述過去機構常被家長作為威脅不聽話孩子的手段,使其對此抱持戒心。機構的生活規範和限制,對於追求自立生活的障礙者來說,可能並不舒適或理想。他表示,此次論壇雖是初步對話,但已顯示出台灣在障礙者權益推進上的多元聲音與挑戰,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建設性的討論,促成包容與平衡的政策發展。

論壇中,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創辦人暨前執行長賴美智則指出,目前台灣的住宿型機構大多服務重度及極重度的心智障礙者,這些障礙者普遍面臨生活自理困難、情緒及行為管理挑戰,機構因此需要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照護與復健服務,以提升其認知、生活自理及人際互動能力。

賴美智也對去機構化提出個人看法,表示台灣目前社區居住資源不足,且房價高昂、社區抗拒等問題,使政策推動步履維艱。一些機構因無法租得合適場地,只能放棄社區居住計畫。他強調,不如將重點放在住宿型機構轉型與升級,讓機構提供更自主、正常化的服務,並提升住民的參與和決策能力。住宿型機構與社區居住並非對立關係,而是應共同努力為障礙者創造更多自主與融合的生活空間。他呼籲政府、業界與家庭協力合作,尋求多元解決方案,以滿足台灣障礙者與其家庭的多樣化需求。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周月清則在論壇中發言強調,台灣應該重新檢視障礙者服務政策的定位,並加強社區資源投入,以支持障礙者選擇在社區內自主生活的權利。她呼籲政府正視「去機構化」的實踐挑戰,並改善資源分配的不均現象。

周月清指出,《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對「機構」的定義不僅限於人數多寡,而是聚焦於是否剝奪個體的自決權及選擇自由,即便一些住宿型機構內的人數少於15人,若住民無法自主決定日常生活,就仍屬於機構化的生活模式。她分享一些障礙者的實際經驗,說明障礙者對於搬出機構、遷入社區的主要憂慮來自於資源匱乏、無障礙環境不足,而非對機構關閉的恐懼。她表示,台灣談論機構轉型已有數十年,但社區資源的建立卻相對遲滯 。她呼籲政府傾聽障礙者的需求,並且「去機構化」不僅是一項政策,更是實現障礙者人權的重要環節。(攝影/邱國榮)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4年12月02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