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督徒盼望教會領養身心障礙孤兒 在中國禁止國際領養後,一些基督徒希望中國教會能承擔這個責任。 (2024年10月14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ity Today

(作者 Eva Chou and Angela Lu Fulton)小艾(Xiaofei Wang)是廈門一間家庭教會牧師的妻子。很早之前,她就聽聞有些海外的家庭願意在經濟不富裕,且有自己孩子需要照顧的情況下,領養中國有特殊需要的孤兒。但有一個疑問始終在她頭腦中揮之不去:「為什麼在中國沒有家庭願意領養這些孩子?」


2014年,小艾開始在基督教非營利組織擔任志願者,該組織駐紮在中國國有孤兒院內,負責照顧有殘疾的孤兒。在特護房裡,小艾眼所及的都是殘障程度較高且年幼的寶寶。他們中有患有唐氏症的、腦性麻痺(大腦內積水)的,或肛門閉鎖(天生缺少肛門)的。讓小艾驚訝的,不是這些孩子的特殊情況,而是機構的工作人員和志工對他們悉心的照顧和陪伴。他們24小時輪班照顧這些孩子,根據孩子的特殊情況,在網路上尋醫問藥,花費大量時間研究用藥與復健的方法。

「我曾想這些孩子還不如早點被主接走,但是這些機構的志願者卻認定只要這個孩子活在上帝的手中,他們就要盡全力照顧他每一天」,她說。

從那時起,小艾和她的丈夫開始有了領養一個有特殊需求孩子的想法,即便在中國的社會價值觀念裡,「領養」本身和「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會被人另眼相看。 2020年,這對沒有自己孩子的夫妻決定領養一名患有唐氏症的男孩,並為其取名 「主賜」,意思是神所賜的禮物。

自那時起,他們不僅看見主賜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喜樂,他們領養的舉動也改變了教會中一些人的看法,尤其是對先天殘障孩童的看法。

小艾和其他中國基督徒相信,教會在領養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方面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特別是在中國政府宣佈於8月下旬終止國際領養後。這消息意味著在新冠疫情暫停領養手續(其中大部分為殘障兒童)四年後,中國的領養政策發生了重大的調整。失去國際領養這條途徑,數以千計的孩童可能面臨終生待在福利機構的命運。

一些中國反墮胎組織和寄養家庭正努力動員教會填補這一空白。還有些和小艾一樣的人則以身作則,領養像主賜這樣的孩子,並分享他們的領養故事。然而,小艾認為中國教會在為這些孩子發聲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的信仰還沒有到被上帝之愛深深摸著的地步,我們自然而然地以價值去衡量一個生命,」小艾說。「我們只會想要一個正常健康的孩子。幾乎沒有人會去領養一個特殊的孩子。」

中國的國際領養歷史與政府的獨生子女政策密切相關。這項政策從1979年實施至2015年。在那段期間,許多生下女兒或先天缺陷寶寶的母親會遺棄孩子,以求有機會生下健康的兒子,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對男性子嗣的偏愛非常普遍。在一胎政策下,擁有超過一個孩子的家庭則會面臨高額的罰款、失去工作的威脅,當然也包括了被強制墮胎和結紮。

出現大量被遺棄的孩子促使中國政府於1992年開放國際領養。自那時起,世界各地的家庭領養了總共16萬名中國兒童。

但過去十年來,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政府已結束一胎化政策,並鼓勵夫妻生育更多的孩子,因為中國已成為人口老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隨著人們生育孩子的數量減少,遺棄兒童的數量也下降。此外,較偏遠村莊的醫院採用超音波設備進行懷孕檢查,勸導或迫使父母將先天缺陷的胎兒墮胎或引產,一位曾帶殘疾孤兒到北京接受治療的醫生告訴《經濟學人》。這位醫生也指出,年輕夫婦對殘疾的迷信減少,不太會因為孩子有輕微的缺陷遺棄孩子。

除了允許跨國領養繼子女或血親外,國際領養禁令與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及政府希望增長人口的願望相符。

然而,中國國內的領養程序面臨自身的障礙。2021年以前,只有無子女的夫妻可以領養,並且只能領養一個孩子。如今,除了養父母必須有經濟能力且精神健康能撫養孩子外,還必須年滿30歲,不能有超過一個孩子。

中國反墮胎團體《兒童節不墮胎》的創辦人范弟兄表示,除了政策上的困難外,還有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需要克服。

「傳統上,領養具有負面含義,通常與這個家庭無法生育子女聯繫在一起,」范弟兄說。「被領養的人常被視為家中的勞力,沒有繼承權,甚至無法登記在族譜中。」

范弟兄指出,民間領養常是私下進行的。人們普遍認為非以血緣為基礎的關係都是沒有安全感的,有些人擔心自己領養的孩子最終會去尋找其親生父母,不再認養父母。 「血緣在東方文化中是神聖不可碰觸的。」范弟兄解釋。

這種心態也延伸至教會。事實上,范弟兄說,與領養相關的負面意義甚至影響了中文聖經的翻譯。在英文裡,如《以弗所書》1:5使用「adoption(領養)」一詞指稱基督徒在神的家中獲得的新身份,中文聖經卻翻譯為「得兒子的名分」,刻意避免了「領養」一詞的出現。當范弟兄告訴一名中國信徒,所有基督徒都被神領養時,那人回答:「我們怎麼可能被領養呢?我們就是神的兒女。」

領養在《兒童節不墮胎》事工中扮演重要角色。該機構於2012年成立,最初是范弟兄在教會內推動的事工,他們每年6月1日(中國的兒童節)會設立橫幅並分發傳單,鼓勵想要墮胎的女性留住她們腹中的胎兒。基督徒朋友或家庭開始將因危機懷孕(包括未婚先孕或超生)的母親介紹給機構成員,成員們會與這些母親會面,討論她們體內正在孕育的生命,並提供支持,幫助她們順利分娩。有時,這意味著為她們與願意領養嬰兒的夫婦牽線搭橋。

范弟兄說,迄今為止,《兒童節不墮胎》已幫助超過500位母親,挽救了200多個嬰兒免於墮胎,並為30個尋求非正式領養這些嬰兒的家庭提供諮詢。(非正式領養,即未透過官方流程領養孩子,是中國民間的普遍做法。)

過去五年,該機構每週在線上舉辦一次「生命公開課」,吸引約三十名參與者一同討論生命、生育、倫理、領養和婚姻等議題。去年,他們一起讀《今日基督教》主編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所寫的《為生命領養》一書。范弟兄表示,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聽到有關領養的聖經教導。 「有些人表示,他們對領養的觀念正在轉變。」

讀書會結束後,一位基督徒女士決定委身領養另一對夫婦的嬰兒,該嬰兒在基因檢測中顯示可能患有唐氏症。這對夫婦面臨家人和醫生的巨大壓力,要求他們墮胎。儘管那位女士提出領養,他們最終還是屈服於壓力選擇了墮胎。

「保護生命和反對墮胎在教會中一直是個邊緣化的事工,領養更是如此,」范弟兄說。「連我的母親也難以理解為什麼我要插手別人家的私事。」

當范弟兄聽到中國禁止國際領養時,他開始圍繞著領養有特殊需求孩子的主題開發新的課程。他希望中國基督徒能開始接受聖經中的領養觀,並站出來照顧這些孩子。 「過去十年來,我們所做的或許就是為此而有的鋪墊,」他說。

過去幾十年來,陳弟兄見證了中國孤兒照顧需求的改變。他是基督教非營利組織《光明之家》的董事。多年來,在政府的福利機構無力承擔照顧之責的情況下,該機構曾專門照顧被遺棄的兒童,其中多有嚴重殘疾。《光明之家》於2000年左右成立,迄今已接收照顧超過100名兒童。

然而, 陳弟兄表示,近年來政府已投入資金升級孤兒院設施,並增加康復中心,要求像《光明之家》這樣的機構將兒童送回國有孤兒院。同時,政府曾於2018-2019年間,簡化了中國夫婦領養的手續,允許非正式領養的兒童登記身分。

因此,《光明之家》開始將重點轉向為已離開福利院的孤兒提供職業培訓,以及為領養有特殊需求兒童的家庭提供經濟、心理和醫療上的支持。

陳弟兄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領養了兩個有特殊需求孩子。在他擔任校長的學校裡,有幾個家庭也領養孩子或成為寄養家庭。然而,這些家庭常面臨嚴峻的挑戰。照顧有醫療需求的孩子讓家庭不堪重負、缺乏社群支持,醫療費用也帶來財務上的危機,此外,有些領養家庭也不知如何處理孩子們從孤兒院帶來的創傷。

陳弟兄發現,大約有一半的寄養家庭最終會選擇將有殘疾的孩子送回孤兒院。

然而,《光明之家》也見證了成功的故事,例如19歲的哈拿,患有嚴重的脊柱殘疾,成功從陳弟兄擔任校長的學院畢業,如今在南卡羅來納州的一所大學念書,立志成為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師。

陳弟兄所管理的學校曾為在校家庭舉辦了一個查經小組,讓他們有機會透過福音看待自己生命中喜樂與艱難。一個幾乎放棄領養的家庭,在參與了為期一年的《約翰福音》查經後,找到了堅持下去的力量。

陳弟兄說:「對每一個孤兒來說,能有一個家一定是最好的。但對於預備領養的家庭來說,一個家庭的決定也需要教會、同路的伙伴以及社會對其多方面的幫助。

在廈門,小艾一家也在領養過程中遭遇了不小的挑戰。2014年,小艾在她志工服務的孤兒院照顧一個患有腎囊腫、無肛症的六個月大男嬰。醫生認為這個嬰兒無法活過他的一歲生日。出於愛憐之心,小艾和丈夫決定成為這個寶寶的寄養家庭,為他的餘生提供一個有愛的家。

小艾家獲得了孤兒院的許可,將寶寶帶回家,並為他取名為「本恩」,意思是「恩典之子」。儘管每天都要給本恩換造瘻,他們還是在「為人父母」中找到喜樂。然而,三個月後,孤兒院告訴小艾,有一對海外夫婦決定領養本恩。他們含淚告別了他。

2020年,小艾和丈夫計畫從同一間孤兒院領養一個身體有殘疾的孩子,但當時所有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已被領養,只剩下唐氏症和腦性麻痺的孩子。

在禱告和掙扎中,這對夫妻審視著自己的動機:如果我們領養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就要放下所有的服事,專心照顧這個孩子,小艾想道。我是因為身為牧師的妻子去做這件事嗎?是因為我要獻愛心給人看見嗎?是要別人誇讚我嗎? 還是真的因為愛的激勵和呼召去做這樣的事情?她的先生也擔心別人會如何看待這個決定:別人會怎麼看我們,他們會說,『天,你們已經想要有孩子想到瘋了嗎? 」

經過六個多月的禱告和討論,他們決定接受孤兒院推薦給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四個月的辦理程序後,他們終於歡歡喜喜地迎接主賜回家。起初,教會內許多人對他們領養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感到驚訝,但隨著他們與主賜的相處,教會成員在面對自己家庭的醫療挑戰時,也開始有了不同的思考。

例如,2021年,路得和約拿終於在準備三年後迎來了第一個寶寶。產檢後,醫師懷疑胎兒可能患有染色體異常導致的18三體症候群。

得知消息的夫婦兩人雖然震驚又難過,但想到小艾夫婦領養的主賜,想到《約翰福音》9:3的話:「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

他們兒子出生時的狀況,證實了醫生的預測。這個名為悠悠(YoYo)的男嬰患有多重畸形症狀,立即被送進新生兒加護病房。醫生認為沒有治療價值後,這對夫妻決定將寶寶帶回家。悉心照顧了他三個月,直到他離開人世。「悠悠的生命,是個奇蹟,是神的恩典,同時也是神作為的彰顯。」這對夫婦在微信的見證中寫道。 「世人活得長久甚至多至百歲,不過是勞苦愁煩。悠悠短短的一百多天,完成了他美好的使命,神使用他牧養祂的子民,又在他身上顯出祂的作為來。

如今,主賜已經十歲了。儘管他只能說簡單的詞語,小艾卻為這個兒子帶來的一切感恩。他會和父母一起禱告,然後大聲說「阿們」。他讓小艾的生活節奏徹底慢了下來。小艾陪著兒子去公園、去海灘,學會了安息在神的面前。當她感到沮喪或疲憊時,藉著照顧主賜,她也越來越能體會到神對她的憐憫。

回想領養主賜的過程,小艾常常想起她曾經念過的經文《加拉太書》4:4–6,經文提醒她所有基督徒都是被神領養的。「無論是誰,原本都不是神的兒子,卻因著信靠基督耶穌成了神的兒子,」小艾說,「被上帝領養為兒子的愛激勵我們做出這個寶貴的決定。」

文中的小艾、陳弟兄、約拿和路得和相關機構名都為化名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4年10月15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