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跨文化服事 用漫畫講道,以藝術分享 (2024年08月30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基督徒漫畫家蔡頌輝牧師,18歲受感獻身給主,23歲開始事奉,從出生地馬來西亞到新加坡、韓國、台灣、柬埔寨進修和服事,目前在德國宣教。他在「使命門徒」Podcast中接受董家驊牧師訪問,談到他的服事和漫畫創作歷程。


  蔡頌輝牧師出生於馬來西亞。約18歲高中時跟一個短宣隊到馬來西亞鄉下去,發現在他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很多需要,所以那時就把自己獻身給主。23歲進入全職事奉,對宣教很有感動,於是尋求神給機會。在第一個宣教工場—柬埔寨待了兩年。在新加坡神學院取得第一個神學學位。那時馬來西亞母會有需要,回去幫忙一年。之後加入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華傳),2004年去到韓國,後來又到台灣進修神學碩士。畢業後繼續在華傳服事,被差派到柬埔寨,開始一個跨文化宣教學院。2017年至今神帶領他到德國東部德累斯頓做宣教工作。

從柬埔寨到德國

  董家驊牧師問蔡牧師,兩次進柬埔寨服事的經歷,以及前往德國宣教的始源。蔡牧師表示,第一次去時是個信徒,想多認識和體驗宣教。那時在金邊一間由新加坡牧師開辦的宣教學院學習宣教。畢業後,認為需要累積更多經驗,所以回去跟柬埔寨的宣教士一起開荒。那時,柬埔寨仍很不穩定,第一年就遇到政變,就藉著馬來西亞大使館安排的飛機逃回馬來西亞。2014年再回柬埔寨,當時的局勢逐漸穩定,但整體的貧窮狀況沒有改善。雖然有很多外資投資,也開了一些購物中心和大樓,但貧富差距還是很大。

  在柬埔寨是跟着華傳進行宣教工作。2016年在柬埔寨的事工有變化,禱告後就決定離開。那時開始跟不同的差會、教會、機構打聽是否有可以參與的部分,後來大概有10個機構、教會和神學院聯繫他。現在服事的歐洲校園事工總幹事當時聯絡到蔡牧師,提及歐洲有很大的需要。

  德國華人學生大約有3、4萬人,禾場雖大,傳道人卻很少。全德國有一個眾教會聯合會議,名單上有30多位全職傳道人。蔡牧師所在的城市,就只有他一個華人聚會點。在一些像法蘭克福等的大城市,有多於一間的華人教會,大部份只有幾十人,最大的有一、兩百人。

開啟漫畫服事之旅

  被問及怎樣投入畫漫畫來服事神時,蔡牧師說,畫漫畫是他的興趣。小學已經在創作,那時只是興趣。1997年開始全職事奉後,因為要學習、適應和投入很多事工,就把漫畫擱置了,一放便是10年。2007年服事較穩定,就重拾漫畫。那一年是福音傳入中國200週年紀念。因為對宣教有負擔,於是就很想畫馬禮遜的生平。因此收集了包括他的日記、照片、傳記等的資料。但卻畫不出來,想畫一個宣教士的生平,一定要用連環圖的方式。可是連環圖必須要畫一定的份量才能出版,需要花很長時間。但當時全職事奉,時間有限,因此沒有完成。後來受政治漫畫啟發,發現其實畫一幅圖即可,於是開始從這角度表達信仰。

  蔡牧師的創作靈感最大的泉源來自聖經,因為是先有信息才有漫畫。一開始靈感是來自講章,在韓國事奉時,每個星期到不同教會講道,長期解經積累了許多講章。現在沒什麼人看文字,漫畫卻能精簡地表達信息,又不是給出標準答案,單純地啟發思想。其次,是時事、生活經歷的反思。聖經給我們一些很重要的教導和觀念,但我們的世界跟聖經的教導和啟示是有差距。兩者的對比是很好的題材。

  蔡牧師說自己並非常常有靈感。有時走在路上或寫講章時,靈感突然來到。有時坐上好幾天,也沒有靈感。因此一有靈感,就立刻畫下來。沒有靈感時,也逼迫自己一星期最少畫三幅漫畫。有靈感時會對作品很滿意,但即便沒有靈感,還是可以強迫自己畫出來。無論如何都要出產,否則產量就會很少。有時你覺得自己畫得很好,別人可能沒有反應,反而有些不是很滿意的作品,反響卻很好,神都會祝福。

  董牧師也回應表示有同樣共鳴。2010年他開始寫作,當時在Fuller讀神學,用英文寫論文很痛苦。但他發現能用中文書寫很療癒。於是開始寫短文、發表文章。有段時間沒有靈感,就固定兩、三天強迫自己坐在電腦前寫半小時。雖然強迫自己時沒有靈感,但去跑步、聊天、開車時,就會有思緒,把靈感串起來。原來,紀律和靈感有時是相輔相承的。

透過作品傳達信仰

  蔡牧師希望不辜負神給他的恩賜用來表達信仰,畫漫畫的人本來就不多。他希望更多人可以反思和接觸聖經和信仰。基督教信仰的信息是很豐富的,針對各種議題聖經都有它的觀點和教導,比如教會內的、世界公共性的議題等。但要引起人對聖經觀點的關注,其實很不容易,我們可以寫出很有水平的文章,但很多人並不會看。漫畫是一種通俗藝術,平易近人,當你在臉書上看到一張漫畫你就會停下來,它有吸引力,吸引人去關注某些議題。

  2012年蔡牧師開始了一邊畫漫畫一邊講道。有一次新加坡的教會提議他在現場畫一幅畫。當時,有些人拿手機來拍作畫過程,之後放到網上。後來很多教會邀請他畫畫講道,成了他獨特的講道方式。蔡牧師說,如果要訓練人這樣做,那他可能需要有畫漫畫的天份,而且相當熟練,因為沒有擦掉重來的機會。如果想變成一種常用的講道方法,需要很多考慮和培訓。

期待未來更多教會支持以藝術服事

  問到教會如何鼓勵和支持基督徒用藝術服事時,蔡牧師表示,在教會中藝術人才不少,當中不乏愛主和樂意服事的人。他到不同教會講道時,有相同興趣的人都會來跟他聊聊,網路上也有很多朋友跟他分享他們的作品。神把這些恩賜放到不同的教會,他們很願意用神給的恩賜來服事,但要他們完全專注以這個來服事不容易。原因很簡單,現在的教會沒有支持一個基督徒全時間透過藝術創作服事的這種想法,大部分教會仍希望把錢投在建堂,或傳統事工上。這是需要努力的地方,如果我們期待基督徒的藝術創作能更深的影響社會,我們需要更大的支持。

  教會也需要給他們更多發揮的平台和機會。既然有恩賜,就必須發掘,給他們發揮的平台。其次是要很實際地給予經濟上的支持。有一個偏差的觀念認為,基督徒如果願意,就應該免費事奉教會。這不是錯誤,很多信徒也願意如此奉獻,但現實是他們也需要生活。這就意味著藝術作品是在應付完日常生活、學習之後,用多餘的時間創作的。那我們就很難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因此,我們應該在經濟上支持這類藝術團隊,讓他們可以專注於創作事奉,產量也會更高。

  董牧師就此回應表示,他讀了一份調研「The Future of Missions」,發現35歲以下的美國年輕基督徒,比35歲以上的基督徒更願意支持多元形態的宣教士,包括企業家、藝術家、創業家。或許這是未來教會發展多元宣教方式的一個趨勢。越來越多年輕的基督徒願意以金錢的方式來支持這種不同形態的宣教士,也盼望在華人教會當中,可以有更多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者,用他們領受的恩賜來見證神。

本文蒙允整理自「使命門徒Podcast」 EP24 訪問德國漫畫牧師蔡頌輝:跨界、跨文化服事——用漫畫講道,以藝術分享。

資料出處:https://artslib.cccowe.org/archives/1731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4年08月31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