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回顧昔日教會應對「九七」行動 邢福增籲信徒思考當下能作甚麼 (2024年08月08日)
(整理:黃心橋)【時代論壇訊】自社會運動爆發後,香港一直面對政治低氣壓,信徒以至社會大眾對當下處境感到無力。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前院長邢福增教授於《時代觀景・時代史記》節目中,回顧八十年代社會因著九七前途問題人心惶惶,本港一眾教會領䄂、基督教團體發表信念宣言、出版書籍等,重申宗教自由的重要,鼓勵教會關懷社會,探討時勢。邢福增盼望藉此提醒今天的信徒,思考面對當今的挑戰又能作甚麼。
早在八十年代初,中英聯合聲明尚未簽署時,有三十多名教牧及機構同工已起草「立場草擬書」,最後成為〈香港基督徒在現今社會及政治變遷中所持守的信念〉,簡稱「信念書」,重申教會對社會的使命與承擔。邢福增形容「信念書」是香港教會歷史中一份重要見證。
福音派罕以社會變遷 作培靈信息
為推廣信念書內容,草擬小組舉辦了一次「社會變遷與信徒更新」培靈大會,並由德高望重的福音派學者滕近輝牧師宣講信息。邢福增指,滕近輝鮮少以社會變遷作培靈會信息的脈胳,而該次培靈會的信息,毫無疑問是滕近輝嘗試對信念書作出屬靈的詮釋。
滕近輝在會中強調「神是掌管歷史發展主宰」,認為香港當時處於神寶座「半隱半現的時期」,並呼籲基督徒「要努力抓緊機會傳福音,我們相信福音是對人類最好的答案」。
滕近輝亦強調實踐愛心,承認福音派教會對社會關懷有虧欠,教會對社會議題「很遲鈍」,建議華福香港區委會成立一個社會關懷的研究部門,提供具體路線讓教會參考。邢福增指,滕近輝認為當時並非討論華人教會是否關心社會的時候,而是要行動,希望將信念書放在社會關懷的方向上,並連結福音使命。
港教會領袖向中共領導 表達關注九七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下稱協進會)亦曾就九七後香港宗教自由問題,於1984年發表〈香港基督教會有關宗教自由聲明〉,重申宗教自由的重要,並將聲明經新華社轉交給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後來內地中央政府邀請教會領袖訪京,邢福增指那是香港教會史上首次有領袖跟中共領導接觸、表達對九七問題的關注。
此前,協進會舉辦了「八十年代香港教會使命」諮詢大會,會議達成了「向低薪市民傳福音」、「關懷中國教會」、「參與公共政策釐定」等共識。邢福增形容,這些共識有回顧,亦有前瞻性。協進會重提傳福命使命,又鼓勵教會扶助內地教會及關懷香港社會。後來,協進會更成立公共政策委員會,在不同社會議題上表達意見。
除發表不同的信念宣言外,普世大公、福音派以及大專生亦出版不同書籍刊物,引起信徒討論及反思,以信仰角度面對挑戰;例如協進會於1982年出版的《香港教會與香港前途》,由福音證主協會出版的一系列《正視集》,還有學生福音團契(FES)出版的《1997:轉變與更新》等。
基督教團體參與政治 八九民運後解散
1985年,一群出身福音派的知識份子更組成基督徒守望社,積極在報章等刊物撰文,表達對社會的看法。協進會時任主席林澤更形容「香港福音派激進地政治化」(radical politicization of HK’s evangelicals),正因九七的來臨會威脅宗教自由。
可是事情發展難以預計,幾年後,協進會公共政策委員會集體辭職,郭乃弘牧師又辭任協進會總幹事。邢福增表示,雖然一些積極參與政治的基督教團體後來也解散了,但是,四十年前的教會經歷了九七的威脅,教會開始以關懷社會、服侍社群為方向,關注時勢,更「貼地」在香港作見證。
邢福增在總結中感嘆,現在回望四十年前,覺得既陌生又熟悉,並留下一個反思問題:「四十年前的基督徒已交出了他們的『功課』,今天的我們又能在挑戰下作甚麼?將來的人,又會如何看待現在的教會呢?」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