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唱須以基督為中心 胡永正:音樂事奉作為生命操練 (2024年07月12日)
【時代論壇訊】無論是傳統聖樂抑或近代的敬拜讚美,今天的崇拜音樂,所為何事?在一個聖樂論壇上,有資深聖樂工作者、崇拜學者及牧者,討論今天崇拜聖樂及詩班訓練的信仰思考與靈性牧養:頌唱要以基督為中心,而聖樂事奉者對技巧水平有要求,也要對他人有同理同行之心。
香港浸會大學團隊音樂事工主任兼香港大學室內合唱團指揮胡永正,曾以傳統詩歌和近代短詩唱頌於不同教會事奉,並培訓詩班教授歌唱技巧。他在論壇上指出,我們能頌唱是上主的禮物,而我們能表達是因為我們有氣息,一如詩篇經常提及「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氣息其實是指生命,是相當浪漫。另一方面,音樂本身亦可以用來闡述生命的面貌。「不要預想上帝要在甚麼地方彰顯才是彰顯,上帝可在你任何狀態之中──無論你作甚麼,都要像獻給神那樣。」
關於如何看待音樂事奉者的水平,胡永正認為,人在服事的角色裡是被賦予期望,要很恭敬接受召喚,回應時一定帶來要竭力改進的地方。但當事奉者在過程裡尚未完善,作為基督群體,能否在未得之時,知焦點而不挑剔?「將之變為生命的操練意識,對弟兄姊妹才有幫助,而不是互相批鬥,也不是和稀泥。」
至於會眾層面,胡永正說,「我會跟弟兄姊妹分享:當我們正常地坐在一起崇拜,其實我們應該設法令自己比較『無待』一點,不要倚靠一些甚麼才能做到甚麼;同時要比較compassion一點,多點包容。⋯⋯我鼓勵他們要很精準,要繼續努力,即使當不是最理想時。⋯⋯但當你成為會眾一員,你就要想:即或不然,這崇拜的硬件質素(不是指生命)不太好,操作有誤,我又能否cut through,超越人的缺憾(flaws)而看到上主的完整?」
余志文:敬拜是人與神相會
中國宣道神學院實踐神學講師余志文博士引用Robert E. Webber的說法,敬拜是人與神相會。余志文說,根據聖經中關於人神相會和聚會的經文,可歸納為今天福音派常用的四疊崇拜:召聚、聖道、聖餐或回應,以及最後的祝福差遣,當中不斷有人神互動。由此引申,甚麼是將詩歌唱得好?余志文覺得,就是能將人帶到與神相會。而在正常邏輯下,音樂演繹得好,是更能夠幫助人神相會。
另一方面,余志文指,詩班是代表會眾向上帝獻上美好的祭,是帶領會眾去敬拜。在早年,主席領詩的水平亦很參差,詩班因而也成為主席領詩的支援,帶領會眾唱詩以至回應,可惜後來焦點放了在詩班本身的獻詩。
余志文指,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不是在乎唱詩有多少提及耶穌基督,而是:一、因為耶穌基督為中保,我們這些不潔的人得以到達神面前;二、將生命寶座讓給基督,「現在有些詩歌集中歌頌讚美耶穌,有時在神學上不是最準確⋯⋯以基督為中心,是將生命的主權給上帝,這就是生命的頌唱。」
鄭佑中:唱頌有其集體性
觀潮浸信會堂主任鄭佑中牧師指,所有敬拜流程都是引導大家朝向敬拜三一真神。在詩歌而言,能否帶來觸動和安慰只是「副產品」,重要的是能否引導人唯獨見到耶穌;有耶穌就足夠,不再困於自己的處境和問題裡面。鄭佑中說,以色列人的敬拜大部份都是集體敬拜,表達身份認同和信仰體認。「我很相信我們的信仰,除了是自己跟神很個人私密的經歷,也一定有其公共性與集體性,要在公共空間裡才能成全完備——所以不是自己一人唱,或在線上唱,而是想集體面對面,一齊感受大家的呼吸;一齊頌唱時,神的靈在其中,也讓我們有另一種層次。」
鄭佑中說,不同年代看甚麼是好的唱頌的也不同,但作為牧師,他會看大家唱詩歌時是否帶著生命,如聖經裡所提的「盡心、盡性、盡意、盡力」,謙卑順服,那心態亦反映質素。台上獻唱者的誠懇和努力,也會為台下的會眾帶來鏡像效應,心被恩感一同唱頌,成為集體獻呈。
論壇以「敬拜中的迴聲:仲唱?頌唱!」為題,是六月廿九日「聖樂・崇拜論壇2024」的揭幕講座。論壇開始前,會眾同唱以潘霍華禱文入詞的〈恩主美善愛眷〉。大會表示此曲亦會貫穿整日活動,出現於不同環節。同日下午亦設工作坊及晚上的崇拜音樂會。活動由觀潮浸信會主辦,聖樂服務社協辦。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