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如何幫助華人理解基督 哲學家莊子的思想可以成爲理解福音的墊腳石。 (2024年06月28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ity Today

在《約翰福音》英文譯本一開頭,上帝永恆的存在以「the Word(神的話語)」呈現,即新約原文希臘文logos一字的英文翻譯。在許多中文聖經譯本中,包括很普及的中文和合本,這個概念被翻譯爲「道(Dao)」。


在英文裡,「道Dao」這個中文字的「意譯」通常為「the Way(道路、途徑)」。在中文裡,「道」這個字表達一種與天契合的教導或生活方式,並同樣代表道教中無所不在的萬物之本。道教是一種思想傳統及宗教信仰,鼓勵其追隨者追求長生不老,獲得能識別各種情境並作出正確回應的智慧。

所以,上帝的「道(Word)」與道教的「道(Dao)」有什麼關聯呢?

當我在中國生活和教書時,認識了許多心思靈敏且好尋根究底的人,他們對靈性問題持開放的態度。然而,在考慮基督教的福音前,這些「慕道者」往往會先從他們祖先的傳統中尋找答案。我對中國宗教和哲學的不甚瞭解因而影響了我為福音所做的見證,所以我決定認真學習儒家、道家及佛教等思想傳統。

現在,作爲一名研究中國基督教和中國其他宗教的學者,我對中國哲學和宗教與基督教思想之間的交集和分歧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對華人後裔如何將自己的文化遺產與基督教信仰相聯繫也有更清晰的認知。

基督教宣教士和學者有著與其他宗教和哲學傳統進行真誠對話的悠久歷史。比如在《使徒行傳》第 17 章中,保羅在希臘雅典注意到一座廟壇上寫著未識之神,藉此宣稱基督是他們一些傳統的完整體現及實現。後來,俄利根和奧古斯丁等初代教父透過希臘羅馬哲學(如新柏拉圖主義)加深他們對福音的理解,並將福音傳遍當時信奉多神的歐洲。

這種以文化背景爲橋樑來揭示福音全部內容的模式後來也延伸至中國。在六世紀的唐朝,東方亞述教會的修士們透過中國哲學的詞彙來傳講基督。到了16世紀,耶穌會宣教士利瑪竇更採用儒家思想和論述,在明朝宮廷官員間留下深刻的印象。

幾個世紀以來,道家及儒家思想共同塑造華人(乃至整個東亞)思想文化的內涵,其中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便是哲學家莊子。

人們對莊子的背景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戰國時代宋國蒙郡(今河南省境內)的一個小官,很可能與儒家學者孟子同時代。然而,他被視為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他嚴厲地摒棄政治權力和社會影響力,崇尚「自然無為」主導的冥想及簡樸的生活。

我認為,認真思考莊子關於「道」的教導,對於理解蘊含在中華文化中的福音概念至關重要。雖然莊子並非像耶穌那樣神聖的存在,他的教導也未如聖經經文神聖,但他的思想可以成爲華人慕道者理解《新約聖經》並認識耶穌——身為道路、真理和生命本身——的墊腳石。

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方式

關於「真人」(true person)的概念是莊子影響久遠的思想之一。對他來說,「真人」就是當一個人與「道」完美合一,能正確地辨識各種情境的人。莊子認爲這種人表現出「內聖外王」的特徵,因爲他們的精神/靈命能力使他們生命的宏大性遠超過其他倚靠武力的統治者。

公元 220 年漢朝分崩離析後,學者們對儒家學說感到失望,因爲儒學無法維持住漢帝國。人們開始一場新的思想運動,後人稱之爲「新道家(neo-Daoism)」或「玄學」,結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更加強調人們要修煉莊子所提出的成為「真人」的概念。

這一新學派的領袖們更援引佛家思想來充實他們的新道家思想。佛教於漢朝傳入中國,但未能發展壯大,因爲佛教教導信徒們應離棄家庭和社會,過修行的生活,這與當時中國人的情感觀念背道而馳。

莊子的思想使佛教對中國精英階層產生吸引力。例如,莊子鼓勵追隨者操練「心靈的禁食」(心齋),這種觀念與佛教的禪修產生了共鳴。因此,莊子的教導成爲道教和佛教之間的橋樑,使佛教在中國得以蓬勃發展。

如果說,學者們曾透過莊子的教導將佛教思想引入中華文化,那麼,基督徒能否運用莊子爲基督信仰做相同的事呢?深受道教影響的華人慕道友會如何從莊子思想的角度來看耶穌呢?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把莊子最著名的三種思想與《新約》中的三段經文做比較。

由靈而生

在莊子的世界觀中,「生命轉化(transformation)」是超越人類理性的。他最著名的教誨之一來自於一個夢,在夢中,莊子變成一隻蝴蝶,而這讓他開始懷疑事實是否是相反的:他其實是一隻蝴蝶在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人類」。

藉由蝴蝶夢,莊子暗示大自然可能比我們通常認知的要宏大深遠得多。在我們目前的現實生活外,還有許多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的奧祕。從一個現實醒來接著進入另一個現實的動態轉換,正表明「更高」層次的意識可能會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發生,完全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當與世界觀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華人交談時,莊子關於生命「轉化」之奧祕的觀點也許能幫助他們理解:成爲一個基督徒並非靠自我努力而成,而是由聖靈在背後主導。

正如《約翰福音》第三章的記載,耶穌與尼哥底母談論關於永恆的問題時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對尼哥底母而言,「重生(born again)」似乎不合邏輯,也不可能。但耶穌回答,這種重生不是身體的重生,而是靈魂的重生。

聖靈的力量遠遠超過尼哥底母以為的自然出生。聖靈就像風,隨著自己的意思吹拂(約3: 8),祂的工作不是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可以複製的。

培育屬靈果實

莊子認為,當一個人與「道」相連結時,所有行為可以變得毫不費力。莊子在《養生主》寫下庖丁解牛的故事,講述廚師如何自然地、直覺地揮舞屠刀宰牛。廚師說:「三年後,我看到的不再是整頭牛了⋯⋯我的靈主導著我的作為,我不再需要用眼睛看。就像感知和理性停止作用了,我的靈領著我完成這一切」。

對莊子而言,需要努力開始的事會慢慢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最終的結果是一種看似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做任何人們覺得自己使命所需的事。

在向華人慕道友介紹福音時,莊子「無爲」的概念也許能讓人更深入地理解保羅在《加拉太書》5:22-25 中關於聖靈果子的教導。保羅說,我們應該紮根於上帝的靈,而不是肉體,既然我們靠聖靈而活,我們就應該與聖靈「同步而行」。

我們該如何將這些教導處境化至華人世界觀呢?

與聖靈同行的意思是,當我們與基督連結,住在祂的話語中時,我們讓聖靈每天在我們靈魂裡面做工。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也許有些時候——無論我們所處的環境多有挑戰性——在我們的生命裡展現愛、喜樂、和平、忍耐和其他聖靈的果子,都會變得像莊子所描述的那樣毫不費力。

對價值的估算

在莊子看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可能蘊藏著極大的價值。在《逍遙遊》中的一個故事裡,一個批評者抱怨一棵醜樹,並將其與莊子的教導相提並論:「你的話,也是大而無用,所以大家都不相信!」

「那你爲什麼不把(這棵樹〉種在『空曠無人之鄉』或『廣闊無邊之野』裡,隨意地在樹旁徜徉,或自在地在樹下躺卧呢?...... 它不會遭受斧頭砍伐,也沒有東西來侵害它,何來艱難悲苦呢?」莊子詼諧地回答。

在莊子看來,「無用」之樹的妙處就在於它有自然的潛能,仍可造福於世。他批判人類只重視對自己有利的事物的傾向,並斷言所有受造物都有其內含的價值。

與華人分享基督教時,莊子這個在看似毫無用處的物品中發掘價值的故事可以作爲理解耶穌對天國的描述的跳板。

在《馬太福音》13:31-32 關於芥菜種的比喻中,耶穌把天國比作一粒芥菜種,這粒芥菜種完全成長後,會變成一棵大樹,「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

耶穌認為,一粒小小的芥菜種的美妙之處,在於它能夠長成一棵大樹,爲鳥兒提供家園。在這個寓言裡,芥菜種反映了神的國度:起步雖看似卑微,成長卻是勢不可擋。

遇見「道」成肉身

在研究莊子的教導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幫助華人慕道者理解基督信仰時,我們看到莊子的思想如何指向基督的例子:基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祂體現了莊子關於成為「真人」的教誨。

耶穌就是道路(the Way),就是莊子所說的「道(Dao)」: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然而,透過另一個世界觀下的語言和價值觀爲基督作見證,能成就的事不僅僅只有向不同的文化傳福音,而是同樣能爲我們這些華人文化之外的人理解福音提供新途徑。這樣看來,莊子的思想也可以爲我們提供理解上帝話語的新角度,就像初代基督教領袖藉由希臘羅馬的哲學來闡明神學真理那樣。

正如奧古斯丁所說(阿奎那也認同):「所有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All truth is God’s truth)」——因爲無論我們在何處發現真理,上帝都是它的源頭(約16:13)。而上帝真理的每一個指標,即使蘊含在不同文化中,最終都指向耶穌就是萬國萬族的盼望(太12:21)。

樓靜武博士(Easten Law)是普林斯頓神學院海外事工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翻譯:江山 / 校編:Yiting Tsai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4年06月28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