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球講解以巴恩怨 批以色列為上帝選民 濫殺無辜不公義 (2024年01月03日)
【時代論壇訊】以哈戰爭持續三個月,在剛過去的聖誕節,伯利恆情景一片蕭索,耶路撒冷教會領袖亦一早呼籲避免過度祝聖誕節。大眾仍然關注當地區勢,宏恩基督教學院於上月初(九日)舉辦「恩怨情仇:以巴二千年難解之結」講座,由該院基督教事工學院學術顧問、加拿大恩道華人神學院前院長楊慶球牧師,剖析兩族多年恩怨之由來。楊慶球認為,儘管以色列是上帝選民,但濫殺無辜的行為絕不公義。
楊慶球形容,以色列在過去二千年受盡歧視、折磨,直至二十世期中期「復國後」,西方才對他們有改變。他認為,之前的迫害令以色列人產生很大的陰影,迫使他們必須生存下去。「從心理上來看,他們是一個悲苦的民族。」
二千年來受盡迫逼 反猶浪潮從未止息
他指,猶太人自羅馬統治時期開始流散後,一直有返回巴勒斯坦地的強烈慾望。他們積極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語言,以維繫民族統一性,盼望將來的國家重建。另一方面,流散的猶太人在宗教、文化、精神、經濟上,全力支持巴勒斯坦的猶太兄弟,目的是讓猶太人可存活在這片土地上。
然而,無論是活在巴勒斯坦地的猶太人,抑或流散到歐洲的猶太人,生活都十分艱苦。尤其是後者,楊慶球稱,「因(猶太人)毋忘自己作為上帝的選民,要保存自己的民族性,為將來返回原地,結果把自己與外邦人區別出來,隔絕在歐洲民族之外,招至外人猜忌。」此外,自四世紀開始以基督教為主體的宗教文化,對於猶太「異教徒」進行排斥。
隨著歐洲的反猶太運動興起,種種限制令猶太人就業出現困難。楊慶球表示,猶太人惟有靠經營放貸業務等dirty job(髒活)為生,令猶太人備受歧視;直到十二世紀,猶太人被歧視的情度達到高峰。亦由於他們的放貸行為被視為「罪惡勾當」,所以在那個時代的經院神學中,猶太民族被人將之與「魔鬼」畫上連擊。此後,歐洲統治者對猶太人的迫害從未停止。
楊慶球又指,到了十六世紀,原本不滿歐洲反猶運動的馬丁路德,一直希望透過宗教改革將猶太人轉化成基督徒,但並不成功。之後,馬丁路德開始讉責猶太教,並呼籲嚴勵迫害猶太人,禁止他們傳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希特拉的納粹勢力同樣利用人們對猶太人的仇視來奪取權力;而歐洲的銀行業很多猶太人控制,成為希特拉屠殺猶太人的藉口。」
兩悲苦民族相遇 勾起難解恩怨
由於歐洲一直反猶太人,激起十九世紀的錫安運動,推動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重建家園。直至1947年,聯合國建議在巴勒斯坦託管地進行分治方案,劃分國界;1948年5月14日,英國對巴勒斯坦的託管終止,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及猫太援巴協會主席衛本古裡安(David Grun)宣佈「猶太國家在巴勒斯坦建立,稱為以色列國」,自此之後,以巴衝突便從未停止。
楊慶球形容,巴勒斯坦也是個悲苦的民族。他指,巴勒斯坦人在當地有很長的歷史,但一直被遺棄、被出賣。直至到二十世紀,在泛阿拉伯主義下成為孤兒,沒有人支持。「兩個悲苦民族放在一起,產生許多令人痛心的事情、難以解決的恩怨情仇。」
楊慶球解釋,以色列自成功立國後,為清理場地,不惜派人到巴勒斯坦人地區進行恐怖主義式屠殺;一夜之間,巴勒斯坦由「原住民」變成難民,造成以巴仇恨。儘管1964年巴解組織重申,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對自己的國土享有合法的權利,但以色列卻堅持認為,猶太人有權在巴勒斯坦甚至全部土地上建國。而1967年六日戰爭,再一次將原為巴人居住的約旦河西及加沙也攻下,令巴人無處容身,被迫發動恐怖主義襲擊。
巴人未獲平等對待 成恐襲導火線
雖然以色列立國時的《獨立宣言》強調以「保證全體公民、不分宗教、信仰,種族和性別,享有充份的社會和政治平等權,保證宗教、信仰,語言、教育和文化的自由......」但楊慶球表示,過去數十年,以色列當權者的言論及政策,不但未有保護巴人的平等政治權利,更打壓他們的生存空間。隨著西方推動以色列與亞拉伯國家恢復正常外交,巴勒斯坦的建國夢更接近幻滅。當他們的前途陷於絕望,恐怖手段便滋生。
楊慶球補充,儘管在二十世紀初巴勒斯坦早已提出建國,但被泛阿拉伯國家背棄、出賣,以至今天仍未成功獨立。此外,巴勒斯坦建國的另一大障礙,是耶路撒冷誰屬問題無法解決;即使多年來,美國曾加入談判進行斡旋,但沒有成果。再加上哈馬斯組織多年來不斷對以色列發動襲擊,妨礙了以巴的和平進程。
對於是次以哈戰爭,楊慶球認為雙方勢力懸殊,以色列有正規軍十七萬、後備軍四十六萬,哈馬斯不足兩萬,故絕非平等之戰。「雖然以色列是上帝的選民,但他們藉口哈馬斯以平民住宅及醫作屏蔽,對民宅及醫院強攻濫炸,濫殺無辜,絕對是不公義。」他呼籲信徒應為以哈之戰多加禱告,盼望兩族人能忘記悲苦、泯滅恩仇、依靠恩典、彼此寬恕、積極向前。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