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看得見,也摸得著的愛:緬懷惠明盲校創辦人陳淑靜2-1 (2023年12月06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採訪◎洪敬慧


「陳淑靜是個非常有愛心的人。」張敬麗緊皺眉頭,不捨地說。

二話不說的邀請
1967年,張敬麗為台南神學院社工系第一年畢業生,當時在尋覓社工人才的陳淑靜,與其他同伴到場祝賀。這是張敬麗第一次與陳淑靜見到面。

然而張敬麗畢業後,先到台中光音育幼院工作,後與林榮郎結婚,兩人到彰化中會萬豐教會牧會22年。過程中林榮郎、張敬麗發揮愛鄰舍的心與專業能力,開辦儲蓄互助社、農村托兒所及社區服務中心等。

直到1991年,兩人帶著孩子們回到台中,到台中中會重新教會牧會。剛到台中落腳時,林榮郎、張敬麗開始為他們其中一名唐氏症孩子苦惱,不斷在中南部尋覓,有無合適的特殊教育學校或機構,願意收下孩子讓他上學。直到當時惠明育幼院院長夫人鄭千惠找上門來,才出現轉機。

鄭千惠知道張敬麗有社工專業,也有音樂、特殊教育等專長,便把她帶到陳淑靜的辦公室,邀請她進入惠明協助教學。對張敬麗來說,不可能答應的理由是,她必須帶著唐氏症孩子,根本無法從日常脫身。

沒想到,陳淑靜一聽到,直說:「牧師的孩子一定要照顧!」陳淑靜看重張敬麗的能力,更要張敬麗放心來工作,二話不說,讓張敬麗的孩子進到惠明試讀一個月,後決定留下來。張敬麗回想陳淑靜乾脆、俐落的保證,語中難掩激動。

有陳淑靜的一番話,張敬麗的孩子自此在惠明學習,她則全心投入師資群,主要負責教導多重障礙、智能障礙的學生。

張敬麗投身於惠明,也在一旁見證著,學校在陳淑靜的帶領之下,學生有機會學習各樣專業、訓練體能,也有豐富的課外活動可參加。陳淑靜自小學習音樂,她投注許多音樂教育資源給惠明的學生,不願輕易埋沒孩子的天賦。張敬麗和林榮郎均佩服地表示,好多盲生的音感實在極佳,經過培養,演奏出的音樂動人。

同時身為家長的張敬麗還感恩地說,惠明環境清潔、設備齊全,「比家裡顧得還要好。」張敬麗十分了解,學校裡一點一滴的資源,都不是憑空而來,是陳淑靜到縣政府、各個場合,努力爭取而來的。在張敬麗眼中,陳淑靜是個強悍的領導者,她善用過去在國內外所受的專業,以及敏捷的口才,讓人看見惠明的異象與需要。

風雨中實踐愛的真諦
當然,陳淑靜辦學不只有順遂的時候,1979年是陳淑靜與惠明歷經艱辛的難關。當時,中部發生多氯聯苯中毒事件,惠明近兩百名師生受害,多人死亡、罹癌,陳淑靜自身也中毒,她趕緊通報,要求政府檢驗、稽查,最後證實大規模中毒。後續幾十年,惠明雖不再遇到類似大型挫折,然陳淑靜仍須常南征北討,處處募款。張敬麗述說時,十分心疼。

張敬麗表示,陳淑靜將盲校辦理得很好,後也增設特殊教育班級,但她的腳步並沒有因此停下。陳淑靜後來看見,狀況嚴重的學生即使能在惠明成長,畢業後,卻仍在社會中無容身之處,1997年,便開始籌設教養院。現今,林榮郎與張敬麗的孩子也因此得福,住進教養院得到專業照顧,讓上了年紀的他們輕省許多。

身為家長,張敬麗感謝陳淑靜讓自己的孩子,生命有了歸宿;身為屬下,張敬麗尊敬陳淑靜的正直、敢說真話的態度。同時,她也在陳淑靜身上,看到愛的真諦如何實踐,「她對我們講上帝的話,自己也這樣行在日常生活中。」

榮郎對陳淑靜也有滿滿的懷念。林榮郎說,陳淑靜彷彿德蕾莎,奉獻她的青春,委身在人看不起的族群中。「人不該去做偉大的事,而是因為愛,做那看似微小的事。然而,卻因此成了偉大。」林榮郎堅定道出對陳淑靜的欽佩。

回憶起陳淑靜餵著學生吃飯的畫面,張敬麗緩緩地說:「她付出多少愛和關懷,說不盡。」

「只能說,她的愛就是反映著耶穌基督的形像。」林榮郎下了一個深刻的結論。陳淑靜犧牲奉獻的生命,值得懷念,成了基督美麗的見證。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3年12月07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