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音樂聽起來都一樣」這句話可能有別的意思 對這個音樂類型的抱怨可能與人們對其周圍單一的文化感到不適有關。 (2023年11月2日)
我第一次教《音樂史》時,一位學生來到我的辦公室,對即將到來的聽力考試憂心忡忡。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些音樂聽起來都一樣。」
那個學期,我們從古希臘音樂理論一路教到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我們也學了格葛利果聖歌(單聲部,無伴奏的宗教音樂)、聖母院多聲部音樂、文藝復興時期的牧歌、反宗教改革時期的彌撒曲等等。
這些音樂風格跨越數個世紀。有的作品採用全聲部齊唱,有的則採用複雜的和聲。有些是拉丁文,有些是德文。但大學生不會把時間花在聆聽聖詠和合唱曲上。我不會怪他們覺得考試特別困難,我知道他們的不喜歡和不適應主要來自於不熟悉。
因此,當我聽到有人說「現代敬拜音樂聽起來都一樣」時,我就會想起我音樂史課的學生,並懷疑這個人是不是根本就不喜歡現代敬拜音樂。
現代敬拜音樂聽起來是什麼樣子?說它們「聽起來都一樣」公平嗎?
《敬拜團領袖研究》今年稍早發表的一篇文章標題是:「(幾乎)100%的前25知名敬拜歌曲都與少數幾間巨型教會(Megachurch)有關。名單上多數的歌曲都是由與「四大教會」(Elevation、Bethel、Hillsong 或Passion)有關聯的音樂家創作或錄製的。
由於如此大的影響力集中在一小部分創作者和組織中,創作最受歡迎敬拜音樂的人數很少(而且越來越少)。但這種影響力和流行度的集中性,是否意味著現代敬拜音樂開始聽起都一樣?還是它們只是聽起來像同一種類型(genre)裡的其中一種?
在過去的25年裡,現代敬拜音樂已成熟至一種可識別的音樂風格和產業,擁有自己的慣例和特色。幾十年前,「敬拜音樂(worship music)」還被歸類為基督教音樂的一個子類型/子流派,又或是主要市場定位在教會和敬拜的一類音樂。
如今,這一類型在基督教音樂界和主流音樂產業裡已自成一種類別。敬拜專輯在金鴿獎(Dove Awards)裡有自己的類別;Spotify也為這個類型製作多個播放清單。與多數音樂類型一樣,現代敬拜音樂也有一小群有影響力的明星(四大教會)穩定地製作最受歡迎的熱門歌曲。這些歌曲並沒有「聽起來都一樣」,但它們確實聽起來屬於同一類型的音樂。
「任何音樂類型都有其關鍵的辨識標記。會有類似的主題,如『破碎綑綁』等文字裝置,但你越是置身於同類音樂中,就越能聽到讓某些創作者風格獨特的差異和片段。」敬拜領袖研究小組成員、貝勒大學音樂及數位人文博士珊南·貝克(Shannan Baker)表示。
「聽起來都一樣」是對任何音樂類型都能輕易提出的批評,而這種批評通常源於不喜歡。「鄉村音樂聽起來都一樣」是「我不喜歡鄉村音樂」的一種說法。不喜歡鄉村音樂的人可能是根據自己對鄉村音樂特徵的「概括性理解」來想像鄉村音樂——撥弦聲、鋼棒吉他、與卡車或泥土路有關的歌詞。
貝克指出,那些花更多時間聆聽某一音樂類型的人,會認識到該類型裡的多樣性。在研究人員列出的熱門敬拜音樂前25名歌曲裡,有一些明顯的音樂性差異。《這是奇妙恩典》(Phil Wickham)是一首節奏歡快的四人合唱歌曲,副歌節奏簡單,易於傳唱。《恩典之洋》(Hillsong UNITED)以安靜、伴奏稀少的詩句和副歌開頭而聞名,通常以緩慢、可調性的節奏演唱,以展示歌手的實力。
《在所不惜的愛》(Bethel Music)採用小調,以6/8節奏進行。Passion樂團充滿活力的《榮耀日》以低沉的吉他旋律開始,唱著「我被埋葬在我的羞愧下」,讓人充滿期待,然後一路鋪陳至高聲唱出副歌「我衝出那座墳墓」。
讓敬拜歌曲「聽起來都一樣」的部分原因或許是這些歌曲存在共同的主題和基督教真理。
肯塔基州的聖公會牧師尼克·蘭農(Nick Lannon)在《知更鳥》雜誌的一篇文章,《為什麼所有的基督教音樂聽起來都一樣(即使聽起來並不一樣)》中寫道:「(敬拜音樂裡)含有因福音而來的盼望。音樂的節奏和歌詞可能有所改變,但你會覺得聽到的是同一首歌⋯⋯而且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的確,這些歌的節奏、旋律和歌詞都不一樣,任何類型的音樂都是如此,但愛、恩典和盼望等主題卻是一致的。一系列共同常見的音樂特徵即使在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若將它們組合在一起,仍能使一首歌歸入ㄧ種音樂類型。
現代敬拜歌曲通常在主歌和副歌之間有明確的分界,有高峰的橋段,有簡單的和聲結構,並大量使用打擊墊及電子琴效果來營造一種朦朧的音質基礎。動態的對比和音域引導歌手和聽眾經歷能深刻思考的平靜時刻和歡慶熱烈的時刻(如《榮耀日》這首歌的呈現)。
這些呈現手法及和聲並非現代敬拜音樂獨有;這種音樂類型大量借鑒了流行樂、搖滾樂和鄉村音樂。任何一首來自四大教會錄製的音樂,排除像凱芮·裘(Kari Jobe)這種知名歌手的聲音,人們不一定有辦法馬上認出這首歌是出自伯特利音樂(Bethel)或Elevation樂團。
現代敬拜音樂之所以能成為一種獨特的音樂類型,是因為它的目的和功能:促進敬拜的過程。這種音樂類型的演變反映了一種特殊敬拜群體在音樂上的實踐,以其最受歡迎的音樂家為榜樣。
我們通常透過「聖樂」錄製的方式聽出用以辨識這些音樂是為哪種宗教活動和聚會場所錄製的——例如出現唱詩班或管風琴。以「四大教會樂團」為代表的現代敬拜音樂借鑒了主流流行樂和搖滾樂;他們使用的樂器(合成器/電子琴、電吉他、鼓、貝斯)告訴聽眾,這些音樂是為擁有搖滾樂隊的教會準備的。
除了這四大敬拜巨頭外,美國還有凱斯(Keith)和克莉絲汀·格蒂(Kristyn Getty)、Sovereign Grace、或CityAlight 等敬拜歌手創作的音樂,同樣使用類似的樂器,但他們更多地借鑒18和19世紀讚美詩的音樂結構及文字設定風格。然而,這部分(相較之下)小眾的音樂似乎仍可以被人輕鬆地歸入「現代敬拜音樂」這一類別。
聲稱「所有敬拜音樂聽起來都一樣」的人,其想法可能不僅止於討論歌曲的實際音色,而是對現代敬拜音樂的同質性或文化單一性有著更廣泛的想法。
所有的音樂類型都能滋養並依附於自己的次文化和社群,使用音樂的主體來凸顯自己的身分。今天的敬拜音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歌迷們也會被與之相伴的個性、時尚和美學所吸引。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