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行動綱領少提生態保育 伍美琴:增環境容量非永續發展精神 (2023年11月08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自上月底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出爐後,政府隨即公佈《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惟相比上屆政府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及收回新界私人濕地及魚塘作保育,並增設三個濕地保育公園,有關綱領在生態保育方面則較少著墨,而《施政報告》亦只提及其中一個濕地保育公園,令環保團體擔心政府「走數」。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城巿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於十一月二日接受《恩典時刻.時代論壇》(https://bit.ly/40w8DGn)訪問時表示,對政府提出的「增加環境容量」概念感憂慮,籲切勿以粗暴對待大自然的方式作城市發展。


伍美琴認為,由港英政府到回歸後的特區政府,新界一直都沒有一個完整、具策略性及可持續的發展規劃。從這個角度來,北部都會區(下作北都)的發展概念是個好的方向。惟從長遠規劃的角度而言,則有進步空間。她指出,廿一世紀的城市規劃,著重生態環境對身心靈健康的影響。例如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新城市議程》等,亦強調生態和整個文化地景的聯繫、保育。她又以上帝創造天地為例說:「天父為甚麼要(先)創造土地、植物、動物,又有光等?你試想想,這就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要素……我經常跟學生說,大自然可以沒有人類,但人類不可沒有大自然。」

儘管伍美琴不擔心現屆政府會在濕地保育上走數,但對政府以「增加環境容量」的概念作北都發展的環境保育,顯得憂慮。「你這邊廂增加環境容量,另一邊廂卻將之破壞了,加了之後再減回,這不是可持續發展最精要的精神。」她形容這是舊式發展概念,新的概念是應考慮所做的每一件事,能否長遠為環境、社區的社群增值。

做規劃必須了解有何資源

北都被指是香港對接內地大灣區的窗口。當被問及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規劃應以人為本之間,政府與市民大眾的想法是否有所偏差。伍美琴則認為兩者並沒衝突,尤其中國政府都提及生態現代化,其規劃亦由自然資源部負責,證明國內都意識到,沒有資源國家便發展不到。

「做規劃,一定要由資源規劃開始。這也是為甚麼現在國內的城市規劃,稱為『國土空間規劃』。國土這個概念很重要,你要知道你自己有甚麼資源,然後再去想城市發展如何影響國土。無論是自然抑或文化資源,過程中,怎樣影響它們而不是破壞它們,長遠來說可令它們增值?這樣的城市發展才會持久、可持續。」

伍美琴形容,新界是個有趣的地方,有很多土地資源可運用,惟運用的過程必須很小心,因無論是自然和文化方面,新界都有一些很重要的內涵。「如果我們高明、做得好,便可以將這些(資源)提升,使之在這個規劃裡成為亮點,增加香港城市的多元性。否則我們就是千城一面的狀態。哪裡都是高樓大廈、商場、連鎖店,裡面的人惟有屈服於這種消費主義背後的生活的模式。」她續指,雖然新界有很多棕地「笠笠亂」,但裡面會找到很多「寶貝」,可以尋寶,不同的村落可能也有不同;有不同的歷史、可做的事情不一樣,可能有很多故事。

北都作為一個大型發展項目,伍美琴建議政府可視作一個實驗室,開創一個又環保、又符合生態、甚至能「優化」生態、令人與人有美好關係的發展方案。「如果做得到、試驗成功,這些模式(將會)是很多其他城市想學到的。這本身就是一個產業。」她重申,希望政府不要為著「很快」、「很見成效」,再以一些粗暴對待大自然的方式作城市發展,否則就必會引起很多人、尤其環保團體的關注。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3年11月09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