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傷口的負傷牧者 趙崇明勉勵踐行「受苦中的休戚與共」 (2023年10月19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ity Today

【時代論壇訊】社會環境急劇轉變,我們經歷多少傷痛的片段,又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受傷?作為準牧者的神學生,該如何正視自己的創傷,帶著它們回應呼召?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與崇基神學院敬拜隊,在十月十四日的神學生聯禱日上,透過屬靈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與神學生一同回憶過去的傷痛,讓與會的神學生在默觀中經歷耶穌基督的醫治。


活在Cyber Space 忽視 Here and Now

趙崇明認為在信仰上,記憶成為信徒療傷的重要過程,但在cyber space的世界裡,卻帶來三個屬靈生命的問題。第一個是「快速」,信徒難以慢下來認識內在自我(inner-self)。他以滑水與潛水為喻,指滑水的速度很快,卻只能略過水面;而潛水過快則會有生命危險,必須慢慢、深度地探索,才能發掘神秘的深海世界。第二是分心的問題,現代人能夠一心多用(multi-tasking),同時處理許多事情,卻導致未能專注當下。第三是數碼式脫離軀體的問題,他指出耶穌道成肉身在我們中間,但我們卻嚮往脫離肉身,步入虛擬世界,更難接觸內在生命。

「我們可以有許多知識,卻未必有智慧。」趙崇明認為,對世界與人有深度的認識是智慧,但這種智慧需要「等候」(spirituality of waiting),透過身體式的靈修學,作出默觀式的沉思。藉著肉身(outer-self)給予的痛,才能覺察內在生命(inner-self)的傷痛。因此基督信仰並非靈肉二分,而是心身相連(mind-body connection),透過專注當下所產生的洞悉力,能夠看到人的本質,同時成為療傷的過程。

禱告中表達恨意 誠實面對感受

在屬靈導引期間,趙崇明引用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的《回應上帝:用詩篇禱告》一段話:「我們的憎恨需要禱告出來,而非壓抑。憎恨是我們與『惡事』靈性在情緒上的連結……我們通常不會承認或在禱告中表達恨意;我們否定它,壓抑它。但若我們不承認,很快和很容易變形成為觸發它的邪惡;若不禱告出來,我們會失去與邪惡搏鬥時須具備的洞見和力量。」

他續指,面對世界的不公不義,或是今天的俄烏戰爭及以巴衝突,「我們為何不能憤怒?不能埋怨?不能破口大罵?」聖經的咒詛詩正是教導我們不要自欺,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並痛斥不義的事情。同時,信徒也需要自省,覺察自己是否成為災禍的共犯。

作為準牧者,需要學習受苦中的休戚與共 (solidarity in suffering)。面對世界的不公義,趙崇明以南韓電影《無聲吶喊》作為回應:「我不是期望改變世界,只是不讓世界改變我。」他指出,世界透過暴力改變別人,神卻讓我們不被改變。儘管克制暴力、潔身自愛似乎離地,但信徒能夠這樣實踐時,或許不知不覺間靜悄悄地帶來改變。

憐憫中的Passion 代表受苦

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在《無權勢者的力量》提到:「當生活在充滿謊言、隱瞞、欺騙、透過意識形態操控的社會裡,要堅持追求真理,磊落真誠地生活(living in truth)。」趙崇明認為磊落真誠地生活並非凡事對著幹,但也並非凡事唯命是從,正如先知但以理與三位朋友,他們持守真理的勇氣,讓他們至終仍效忠於神。

會後趙崇明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living in truth包括神的真理,以及自己裡外的誠實,今天的無力感(powerless),正是實踐「因信稱義」的精神。另外,作為負傷的牧者,需要一份憐憫(compassion),當中的passion正正代表受苦。他寄望神學生成為共患難的牧者,學習如何牧養別人。香港神學生聯禱會主席黃寶君認為,過去幾年香港經歷許多傷痛,希望藉是次聯禱會揭示心中的傷,並實踐認罪與悔改。他認為負傷並非問題,耶穌的復活也是帶著傷痕,因此準牧者不應因創傷而自視為差勁的僕人。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3年10月20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