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源研基督教書店「死因」: 電子化、難藏書、奉獻跌 (2023年09月14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有多年基督教出版經驗的資深文字工作者吳思源,早前在香港基督教零售業協會的會員大會後分享,以「基督教零售業死因研究」為講題,回顧基督教出版和零售業過往的歷史,並分析其「死因」包括電子化的趨勢、租金的上升、藏書習慣的改變等。而過往賴以維持事工的奉獻收入,又隨著不少積極奉獻的信徒退休減少,令不少經營實體店的機構因「蝕入肉」而要「壯士斷臂」。


吳思源形容香港曾是「整個世界華文基督教出版的中心」,在六、七十年代的「孕育期」,很多內地老牌基督教出版機構南來香港,香港成為當時華文出版的唯一自由窗口。隨著第一代信徒成長,吳思源指當時青年信徒求知若渴,對屬靈書籍需求大,基督教出版業七、八十年代出現「蓬勃期」,當時在外國唐人街或華人教會買一本書,「十居其八」都是香港出版。當時作者亦人才輩出,出版機構如雨後春筍。至八、九十年代,基督教禮品銷售亦蓬勃。自從九十年代末開始,閱讀人口漸漸減少。近三年的疫情,帶來的影響更是非常巨大,書店面對很大的困難,步入「衰退期」。

「蝕入肉」下壯士斷臂

用上「基督教零售業死因研究」這題目,吳思源坦言是有點誇張,但亦可藉此整理衰退的因由。他認為電子化確有影響,除電子書搶了實體書佔有率,買卡也多了用電子卡,這是媒介生態環境的改變。此外,要支持一間實體店,燈油火蠟、租金、人工都是支出,現在收入少了,支出卻不能立刻調整,差額一年半載還可以透過奉獻「頂到」,但長貧難顧,幾年下來便會「蝕入肉」,相信有不少出版商、書店,的確是在「蝕入肉」狀態下被迫「壯士斷臂」。

此外,吳思源指現在香港人的家面積太小,以往信徒家中還能勉強放幾個書櫃藏書,但現在的新樓可能連飯桌也沒有,「客觀上無可能有書櫃」,信徒「不藏書自然不買書」,認為這是客觀環境不利於實體書銷售。

吳思源坦言,即使在八十年代的蓬勃期,基督教書店或出版社能收支平衡,甚至有錢賺也是鳳毛麟角,「以我所知是沒有」,能持續最大關鍵是當時信徒積極奉獻。可是,信徒奉獻在千禧年後慢慢減少。他分析,當年最熱心奉獻的人,大部份是七、八十年代信主,當時平均是二十至三十歲,今天他們全部變為「兩蚊搭車客」,奉獻能力大減。

勉同業堅持初心

面對上述「外因」,吳思源坦言同業不能掌控或改變,但必須堅持初心,有傳達信念的宣教心志,「這我們不能改,也不能淡化,這就是我們存在價值和本質。」他鼓勵同業不要妄自菲薄,「一日有人,就有福音需要」,要令每一個來到書店的人,都經驗到店員的禮貌、溫柔、體貼。

「我們同樣愛人、關心人的靈魂,同樣我們要令這店能維持。」吳思源認為不應有「講錢就好像敗壞」的情意結,在未來奉獻減少下,要盡可能做到收支平衡,「基督教零售業管理者必須有這種胸襟見識,我們要維持到,要透過自己兩隻腳站穩。」

香港基督教零售業協會的會員大會已於八月十六日假旺角維景酒店舉行,大會上接納拿俄米基督教用品、以航假期等新會員加入,會後則由吳思源以「基督教零售業死因研究」為題分享。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3年09月15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