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學者萊特論「基督徒是誰」 李均熊:借鑒舊約對應香港信徒身份危機 (2023年02月15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靈風國際總監、舊約學者萊特(Christopher Wright)上月訪港,在中國神學研究院主講一連數日的神學講座,第一講他從聖經舊約探討基督徒身份,指出信徒就是為榮耀神而被造的一群。今天香港信徒面對周遭環境變化,亦可能質疑信仰或出現身份危機,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李均熊博士在回應時指出,舊約亞伯拉罕及以色列民的故事,能有助香港信徒反思當下身份危機問題。


萊特:以色列民的故事也是所有信徒的故事

要從舊約探討基督徒身份前,萊特指,有人曾提問:舊約與基督教信仰有甚麼關係?他指這樣的提問實在諷刺,因與早期耶穌門徒所問的剛好相反。當時門徒提出的是舊約與教會能否融合,並按舊約來評審自己的基督信念,可見基督信仰是植根在舊約裡面。萊特表示,舊約的書寫對象雖不是現代人(not to us),但保羅在羅馬書十五章4節提到,是為教訓我們(for us)而寫的。

要回應上述問題,萊特以「基督徒是誰」為切入點。他提到,基督徒身份是由神的敘述(God’s story)成形,在舊約故事中,人被造是為了神對全地的計劃,及為了神完成對萬國萬物的救贖;這個神的故事敍述,還包括亞伯拉罕及其後代,記錄了很多以色列民的失敗和掙扎,從中看到關於祝福、順服、信心、盼望的信息。

「以色列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是一個故事來的。」萊特指,今天的教會也是神所揀選和呼召,透過基督進入盟約,為要祝福萬國,在世界上分別為聖,可說是以色列民的「有機延續」(organic continuity)。

萊特以聖經中幾個比喻,指出基督徒與神的關係:神的子民、神家(household/family)、神的住所(dwelling place)。例如他形容在以色列民出埃及時期,神住在祂的子民中間,而神的子民就是神地上的住所;後來建立了會幕,神仍住在祂的子民中間,與人同行。

李均熊:基督教文學藝術帶來文化意義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李均熊博士在回應環節時表示,在今天多變的社會,信徒缺少想像力,而舊約的故事及比喻就能幫助基督徒重塑及表達身份。他認為,萊特提及亞伯拉罕時強調其順服一面,但他傾向不用「信心之父」來形容伯拉罕,而是一個到初到異國的陌生人(a stranger in a land),面對著身份危機。他提到猶太人的詮釋會著重亞伯拉罕面對的十次考驗,如欺騙他人說妻子是妹妹等,他相信這些經歷更貼近香港基督徒的處境,盼望萊特能再詳述。至於以色列民的故事,萊特提到他們所面對的掙扎,如當時內外受困,相信這些也能引起在座聽眾的共鳴,有助了解以色列民如何解決身份危機。

李均熊又表示,香港主流教會承傳虔敬主義(pietism)及福音派傳統,教導側重個人得救及成聖,導致忽視福音書內社會和人文(humanistlic)層面。而近年香港則開始留意福音在社會、甚至政治層面如何傳開。李均熊強調人文層面的重要,認為萊特的說法提醒他,香港基督徒及教會並不只是上帝揀選的人民,也是祂所造的人,每個人都有喜、樂、悲、痛,能與他人連結。他指自己目前在神學院正在教授一個課程關於希伯來聖經中的敘事藝術(narrative art),課堂上會與學生討論舊約聖經如何作為文學材料。當中發現,舊約比新約有更豐富文學體裁,是一個較佳起點反思人被神創造的身份。

李穎婷:舊約能塑造基督群體歸屬感

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助理教授暨副教務長李穎婷博士則提出另一角度的問題,「不看舊約故事有甚麼缺欠?可否只著重新約研究?」她藉著回應這問題,指出舊約的重要,認為舊約包含了亞伯拉罕和以色列的故事,舊約的故事是重要基礎,能釐清及塑造基督群體的身份及歸屬感。

她引用Telling the Old Testament Story一書,指聖經故事能塑造讀者的身份。「身份不能憑空創造出來,身份不是抽象概念,不是由人或環境而定。如果沒有故事,就沒有身份,也不能建立歸屬感。」例如舊約中如亞伯拉罕和以色列民的掙扎經歷,當中例如以色列民背叛耶和華、拜其他偶像,但神仍無條件地愛。今天香港教會同樣也面對很多掙扎和失敗,但當再次閱讀舊約,相信今天教會也能明白及經歷神這份愛。

是次講座名為「『為我們而寫……』──不可少的舊約聖經」文化與倫理講座,從舊約探討基督徒的身份、使命、倫理,於一月十七至十八日舉行。本報稍後將有詳盡報道。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3年02月21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