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師劉忠堅著作翻譯出版 認識北部教會宣教 (2022年03月15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邱國榮台北報導】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濟南講堂,在3月13日下午在該教會小禮拜堂舉辦「北台灣宣教150週年紀念講座」,介紹主流出版社新書《美麗之島:北部教會宣教禧年回顧與前瞻》(The Island Beautiful: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中英雙語版。


主流出版社社長鄭超睿指出,有機會出版這一本書,首先要感謝人在加拿大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會的謝大立牧師,由於他熱心負責部分出版經費的籌募,使得100年前在台灣的宣教師劉忠堅(Duncan MacLeod)牧師的這本英文著作,得以在今年有中文版問世發行。

鄭超睿表示,能夠以中文閱讀到劉忠堅在馬偕來台宣教50週年時所寫的原著《The Island Beautiful: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別有滋味也彌足珍貴,而且,對台灣與對教會早期宣教史有興趣的人來講,劉忠堅的這本著作更是珍貴的史料。

該書譯者、玉山神學院老師林昌華牧師,接觸到不少關於馬偕的文獻;他除了為原著翻譯以外,也在原著成形中文版的過程當中,補充不少資料。

馬偕罹患喉癌,在1899年積極接受治療期間,曾經形容自己在半夢半醒間,有聽到上帝對他說話的聲音,要他在北台灣繼續做工;他當下感到非常高興,認為上帝要醫治他身上的惡疾。可是上帝並沒有醫治馬偕,他在1901年逝世於淡水。

林昌華指出,雖然馬偕描述自己得到上帝醫治的啟示,卻在不久後病逝,但是今時的台灣不僅是教會記念馬偕,社會也記念馬偕,馬偕對北台灣的影響直到現在,「我想,上帝給馬偕的啟示,不是他的身體,而是他的精神會影響台灣社會。」台灣人由最初稱他「黑鬚番」「黑鬚鬼」和「番仔鬼」到後來的「偕牧師」,由此可見馬偕在台灣的奉獻事蹟,已經深入台灣人心;西方人稱他為「台灣的馬偕」,劉忠堅則是以「雄獅」來稱呼馬偕,因為他堅強的信仰與永不服輸的個性。

馬偕的行事風格,林昌華表示,馬偕特有專斷的行事風格,開創北部教會淡水時代的基礎與局面,而他的繼任吳威廉(William Gauld)牧師以全然不同的領導風格,正式設立了「北部中會」,並在1914年將神學院由淡水遷往台北,結束了馬偕所開創的淡水時代。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老師鄭仰恩牧師指出,劉忠堅是繼馬偕及吳威廉之後北部教會最重要的領導者,也是當時最有能力也最積極佈道工作的宣教師。他的台灣話非常流利,具雄辯之才,因此以漢人為主要宣教對象,更組織北部教會佈道團。到1922年止,在他和吳威廉的努力下,北部增加了18間教會,主要在大甲、客家地區、蘭陽區及基隆一帶。

鄭仰恩表示,北部教會最常被津津樂道的,是像馬偕或孫雅各這種英雄史詩般的故事,但也是帶著強人領導風格的故事,這也塑造了北部教會文化裡的個人主義特質;不過,在新時代裡,需要的是擁有神學素養、具有說服力及感染力,但也帶著僕人身分,以及在心態上保有易感心靈、謙卑服事、愛教心志、合作意願的領導者。

與談人、真理大學校牧室主任王榮昌牧師指出,劉忠堅著作裡所提到的幾間教會景況可謂興旺,信徒的信仰生活可謂熱情,可是經過了100年的時代變遷以後,教會變得非常弱小;因此不免令人好奇、想再深入一探究竟,有歷史傳承的教會是如何失去信仰的熱情與信仰的動力?

學術專長在宗教領域的王榮昌指出,宣教師在台灣佈道、開拓教會,逐漸組織化與建立法規,使宗教團體化;組織不斷壯大的宗教團體有助於傳教,可是過程一旦偏差就會有危機產生。王榮昌表示,宗教的力量是可以大到影響世界,但不見得是正面的時候,反而帶給世界嚴重困擾,譬如恐怖主義;然而這道難題又非常難解,也許唯一能解的可能性,是要回到宗教團體自己的信仰的選擇與操練的過程,必須以誠實與敬虔,作為對信仰的回應。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2年03月15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