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身旁的人是「特殊兒」,該怎麼相處?專家:愛他,就用尊重取代同情 (2022年03月02日)

新聞提供: 基督教今日報

近期,有則感人影片再次被瘋傳,影片發生在台中市黎明國中,大隊接力常勝班級,決定將最後一棒交給罹患腦麻的楊侑穎,一圓和同學並肩作戰心願,網友紛紛感動留言。


針對影片,本報專訪特殊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張玉奇,她將「特殊疾病」比喻為「傷疤」,若身邊有罹患特殊疾病的同學,以「尊重」取代「同情」,更能體現愛的真諦。

尊重每個人生命價值

身為頻繁接觸特殊孩子的老師、母親,張玉奇看完影片後,覺得很感動,但仍會多思考一方面:這個孩子是否為自願上場比賽?以及參與比賽後的感受、其他同學是否因這件事,而學習到如何幫助他人?

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影片真的很勵志,且為社會帶來正能量;但若是精心的安排,反而會使孩子內心更受傷。

那,我們應以什麼眼目,看待患特殊疾病的同學呢?她將特殊疾病形容為「傷疤」,面對這樣的同學,只要將對方當作正常孩子即可,莫因人受傷就覺得他很特別。

關心、問候他人傷口是良善的事,但不要顯露「你好可憐」的態度、言語,留疤的人聽見,可能會感到莫名其妙:「我真的很可憐嗎?」、「我是需要被同情的弱者嗎?」

或許是有意無意或長時間被灌輸如此概念,使得特殊兒也會認為自己需要被同情,不過事實並非如此!上帝在我們裡面放入美好計畫—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

人有軟弱很正常

對每位父母而言,得知孩子罹患腦麻時,不管嚴重與否,都是晴天霹靂的消息,並會感到軟弱,這時莫停止聚會,上帝會透過聖經、書籍,讓我們重新得力、剛強站立。

張玉奇鬱悶時,常會翻閱荒漠甘泉、聖經,也會跟信任的牧者談論狀況,思索下一步應對,她經常從神的話語中獲得安慰。

2016年,她身體不適,經檢查後發現心臟破了一個大洞;接受完重大手術,常擔憂是否能看到明天的太陽,心情總在充滿盼望、感謝和擔憂間起伏不定。

張玉奇分享,那時先生雖未曾口頭表示擔心,但只要看到自己在非睡覺時間休息,就會叫她起床,後來才發現,他擔心自己在睡夢中離世。

在世界上會遇到許多困難、麻煩,不過這是上帝允許的,因此她相信,神要透過這些挑戰,讓我們與自己和好,如此一來,面對其他重大挑戰才不會害怕,並能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僅部份轉載,全文請參閱原始連結}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2年03月02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