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神信仰傳承與更新研討】如何讓世代差異不成為信仰傳承的殺手? (2021年12月22日)

新聞提供: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為何不把話講清楚,我怎知道他的意思?」「為何年輕人講話不懂禮貌?」不同世代的價值觀和做事方法不同,他們在教會裡怎麼合一?如何讓世代差異不成為信仰傳承的殺手?


世代差異處理得好 成為教會助力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十二月20日上午舉辦實體與線上的「信仰傳統的傳承與更新」研討會中,教牧輔導助理教授焦如品分享「從跨世代溝通看信仰傳統的傳承」時表示,因著社會環境的轉變,世代間不論價值觀、做事方法和溝通方式都會有很大差異。如何讓世代差異不但不成為破壞信仰傳承的因子,反而為信仰更新帶來意想不到的助力,也是現代基督徒與教會極為重要的使命。

她更提醒,這些世代差異在家庭和信仰團體中有時會造成世代對立,分黨結派,甚至使得年輕一輩決定出走,離開信仰團體或這個信仰。但我們也看到一些家庭或教會等信仰團體對此有良好的因應,適時做出調整和改變,使得世代差異問題不但得到調和,甚至為團體帶來互補和加分的功效。

她表示,在面對世代交替與變遷時,若基督信仰團體在一些傳道做法和溝通尚無法做出該有的因應,我們就會眼看著年輕世代被世界的洪流捲走,就如James Emery White所說,「放著不理的話,教會就會變老」、「放著不理的話,年輕人就會流失」。

不同世代在台灣不同特徵

焦如品老師首先就學者將世代的定義為「在社會或家庭中生活在同一段時間裡的或年紀的一群人(引用自CAMBRIDGE DICTIONARY)」;除了家庭間不同世代「家庭世代」,社會學發現社會上亦有不同世代存在的「社會世代」。她說,台灣對於世代的劃分,一般多會使用西方千禧世代和Z世代來分析台灣年輕人;也有些研究喜歡按民國出生年代分幾年級生;也有粗略就台灣世代區分老、中、青三代,或更簡單分老一輩或年輕一輩,但沒有清楚年代劃分。

她談到台灣不同世代的特徵,新生代約30-35歲:他們科技能力強,觀念較開放且多樣化,不太重視權柄和禮數,喜歡挑戰傳統,強調體驗(包括體驗人生和購物經驗)、意義和自我成長,換工作較頻繁,不喜歡被規範拘束,重視個人權利、隱私、社會正義,喜歡公開透明、做自己,厭惡黑箱作業和官僚作風。以上約略的劃分,其中還有很大個別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中生代約35-55歲:他們有老一輩的責任感和勤奮、謹慎,但也能接受年輕一輩的觀念和做法,科技能力也較強,彈性較大,也較重視個人和家庭時間。

老一輩約55-60歲以上:工作勤奮、負責任、吃苦耐勞、團體意識強、忠誠度高、個人界線不清、重視關係人情多於規則和法理,觀念較保守,科技能力較差,危機意識較強。

世代差異對教會影響甚鉅

焦如品老師也談到世代差異及對教會的影響:

一、價值觀的差異

1.對權柄的看法:老一輩重視禮貌、長幼有序,對權柄很尊重,年輕一輩不太重視這些,甚至不喜歡權柄,認為人都生來平等,只是位置角色不同,應該彼此尊重,不覺得對待上司和同事態度上該有何太大差別。

2.職涯和人生的規劃:老一輩喜歡循序漸進,慢慢往上爬,認為工作主要是要用來養家餬口,是自己該盡的責任,危機意識較強,先有工作再說,不太強調自己我實現甚至自己的喜好,會長時間忠於一份工作,即使做的不開心。

年輕一輩對工作較重視工作的意義和自我成長,覺得要趁年輕多探索自己的興趣,體驗生活,不喜歡很早就固定在一個工作領域裡,因此會較常換工作。

3.對團體與個人觀念:老、中一輩比較注重團體和團體和諧,集體文化意識較強;年輕一輩較注重個人權益,喜歡公私分明,更注重生活工作平衡和個人隱私、休閒或個人時間。

做事方法和溝通方式大不同

二、做事方法

老一輩的人可能不擅長用科技,比較信任用老方法,不喜歡太大的改變,因為需要冒險,未知數太多。年輕一輩喜歡用科技解決所有的事情,不喜歡守舊或過時的做事方法,喜歡求新求變。

三、溝通方式

老一輩覺得事情不需要講得太清楚,講話比較含蓄婉轉,察言觀色是基本社交能力;年輕一輩覺得不說清楚我怎會知道你的意思,為何要猜來猜去,因此講話比較直接、較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老一輩的人喜歡用文字來表達,常會長篇大論;年輕一輩喜歡用圖像表達,對較長的文字沒甚麼耐心和興趣。年輕人會常用很多習慣用語和簡稱,老一輩的人礙於面子也不好意思去問,但會覺得年輕人不好好說話,因此溝通起來會有隔閡。

她認為,有些世代差異,確實是因為不同世代所成長的社會環境,或主流觀念不同所造成的;有的則是因為雙方所處的位置或人生經 驗不同,而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如何適當調和世代差異,在不妥協真理的情況下,使得世代差異不成為基督信仰傳承的殺手?焦如品老師提出幾點建議:

一、分辨真理並保持平衡:信仰團體需要先在堅持的真理上,分別絕對的真理,需要堅持不可妥協?哪些不牽涉真理,是彼此可以不同並相互尊重?哪些是我們為了得著年輕世代而需要作出調整的。

把福音翻成獨特文化處境

二、保持彈性與處境化:當所堅持的真理清楚後,信仰團體需要思考,這些真理在現在的世代,實行上會有何不同的體現或樣貌?哪些傳統需要持守,哪些需要改變,甚至更新突破?

James Emery White在《擁抱Z世代—後基督世代的牧養思考》一書中說,關鍵在於把福音「翻譯」成為它獨特的文化處境,卻都不改變福音信息。當我們傳道時,傳講的福音基本內容不變,但使用對方熟悉且聽得懂的方式來傳講。

對新世代的年輕人,可能意味著要使用更多先進的科技來傳福音與他們溝通,譬如,多用網路平台來宣傳,善用圖片和用較短的文字。

了解他們想甚麼 成文化宣教士

在處境化之前,也需要進入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在想甚麼,關注他們關心的話題,甚至用社群媒體與他們建立關係,我們需要成為「文化宣教士」。

三、增加同理心與彼此尊重:同理心使我們可以和自己想法和處境不同的人保持尊重,能站在對方立場看事情,並對對方處境感同身受。年輕世代也應被鼓勵對年長世代增加同理心。

四、開放、良好的溝通:世代間需要持續保持開放的良性溝通,讓彼此的聲音可以被聽見。因此團體中需要有一個能讓每個團體成員表達意見的溝通管道,並在意見不同時,有一個理性公平的協商程序或解決歧異的辦法。在表達意見的方法必須是大家認同,雖然決定的權力可能是教會的主任牧師或家中的父親等。

讓教會和現世代間搭起橋樑

五、世代間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不論是家庭或信仰團體中,世代間的信仰傳承必須靠彼此間的和諧關係。研究發現,福音派基督徒家庭中,有六成的孩子會繼續留在他們父母原本的信仰中,這些家庭最大的共通點,除了父母敬虔,表裡一致的榜樣,能活出信仰以外,父母與孩子溫暖支持的關係。特別當孩子質疑或出走時,父母能與孩子繼續保持良好的關係,不離不棄,這是使孩子至終回頭重要的關鍵。

她提到,Inter-generational ministry跨世代事工的支持者認為,現在教會結構過度強調年齡劃分,各種活動都是按著年齡劃分,包括崇拜、主日學、團契和小組等,使的教會各年齡仍彼此間沒有連結。他們主張教會應打破年齡的劃分,刻意創造跨年齡的活動,讓不同世代可以一起參與互動,連結各世代,做到整個大家庭彼此關顧。

焦如品老師表示,不論台灣或全球,都處在非基督教或後基督教的世界,身為基督的門徒和福音使者,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所處的文化,讓教會和現在的世代間搭起一座橋梁。這也是每個時代都要不斷面對的議題。

回應的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胡瑞芝老師表示,這篇論文幫助我們知道世代差異,以及在教會如何相互適應,了解家庭成員的價值觀並能互動傳承。當摩西傳承給約書亞,以利亞膏抹以利沙,傳承過程中難免會有遇到掙扎。我們從不同世代特質,重新思考這些是否成為阻礙或障礙,使不同年齡層互動產生問題,才能知道用不同方式進入傳承與更新。

人在成長過程,隨著年齡成長以及不同經驗、經歷,使我們有不同的視野和看見,但有些人雖然已經年長,因經驗、經歷不夠完整,到了年長更不願意接受新的訊息。有些歷史事件也可能讓我們很難突破用不同眼光看事情,這就不是我們能單純只用世代性的概念來陳述。

她說,當我們對多元的了解,幫助我們進化而非革命。「我們看重禮貌時,是否也太看重禮數?」,譬如有的年輕人認為一定要突破,好像一定要用抗爭方式,偏要穿拖鞋來教會,來挑戰教會,看牧師要把他帶往哪裡,當中就會有很多不理解和衝突,關係上的破壞。教會在持守真理信仰上,如何透過對彼此的了解,幫助我們持續進化。

胡瑞芝老師也表示,在轉化和更新中,我們常會擔心是否要用新的東西來符合這個世代。但她就兒童發展來看,兒童從3到6歲是大量吸收對信仰的真理的時期,若錯過這時期,當他們成長到青少年,教會用很多方法使他們回教會仍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在發展獨立的自我過程,如何接收教會的訊息,更重要的是彼此關係的信任度。在傳承與更新中建立在關係中,就變得很重要。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1年12月22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