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失智症長者走失易失溫 教會愛鄰舍可成協尋平台 (2021年11月10日)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申報統計至2021年6月,台灣因失智症就醫者,約有27.9萬人,且以1.8萬的年增率累積中。警政署則統計,65歲以上的走失人口,逾40%是失智症患者。
台灣失智症協會、警政署及失智症諮詢顧問小組代表,今天(十一月9日)共同召開「一份牽繫,無限關懷」緊急聯絡卡發表記者會,邀請社會大眾關心、協助迷失方向的失智長者「找到安全回家的路」。
警政署防治組科長林大為表示,2020年全台派出所長者走失通報協尋,在尋獲的4500件65歲失蹤老人的個案中,就有2145件是失智症患者,由於罹患失智的長者,定向感以及對於周遭環境的靈敏度都比一般長者弱化許多,是走失的高危險群;
若是身上沒有佩戴失智者愛心手鍊,或是攜帶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機,會增加警政單位協尋的難度。若是這些失智長者隨身攜帶緊急聯絡卡,就能在第一時間通知家屬,安全返家。
冬天寒流來襲長者走失易失溫
本身是基督徒的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確診失智症的長者,超過20萬是仍有行動力的輕度及極輕度的早期患者,他們都是走失的高危險群。而從協會的走失協尋實務經驗,於極端氣候下走失風險更高;而像是冬天或是寒流來襲的時令,一但走失長者不能夠及時被成功協尋,發生失溫意外的比例就很高。
湯麗玉說,台灣失智症協會推出的緊急聯絡卡,可以結合失智者愛心手鍊,以及手機GPS的定位系統多管齊下使用,協會也提出「失智症患者走失協尋三不七要」,並與警政署協同合作,讓預防失智症長者走失的資訊可以讓更多社會大眾知道,為近30萬的失智症患者,拉起緊密的社會安全網。
失智症患者走失協尋三不七要,「三不」包括:
一、不要等:
發現失智症家人失聯,馬上報警協尋,不要等24小時,以免貽誤黃金救援時機。
二、不要跑:
不需到戶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報警協尋,就近報警即可。
三、不要錢:
第一時間向派出所報案協尋,不需付錢。
七要則包括:失智長者要佩戴緊急連絡卡、要更新身分證件(含健保卡)的照片為近照、要申請愛的手鍊、要建立指紋捺印資料、領口要繡愛心布標、要攜帶具GPS的定位系統的手機,以及建立鄰里守望相助關懷系統。
教會成為瑞智友善守望據點
建立鄰里守望相助關懷系統,就是聖經中的「愛鄰舍」觀念。台灣失智症協會現正推行「瑞智友善教會」,就是盼望不單是讓教會的軟硬體,成為對失智症患者友善的場域,同城市以及跨城市的瑞智友善教會,可以成為失智長者走失的協尋平台。
本身是失智症家屬的瑞智基金會副秘書長真貞表示,國健署推出的「2025失智友善台灣777」,目標是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成以上獲得支持,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全國民眾有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和友善態度,她的經驗和建議是,有病識感的疑似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包括妻兒,都要先接納家人及生病了這個事實,然後尋求醫療的幫助,以拖待變並不是好方法。
失智者家屬葉水勝先生分享,父親在罹患失智症後,曾有兩次走失經驗。第一次是父親搭乘公車到老五家找母親,雖然在對的公車站下車,但卻因走錯方向,而走到別的社區。幸好社區保全及時發現,並連絡家屬,最後才順利找到。
第二次恰巧家裡沒人,父親獨自外出搭公車,家人回家後發現父親不在,緊張地聯絡父親。電話那頭父親僅能確定在公車上,但不曉得公車號碼及方向。經家屬輪番撥打電話給父親後,從電話那頭依稀聽到公車站牌名,依循著此條方向去找。儘管找到當初載父親的公車司機,卻被告知父親坐同一號公車折返回去,因此也不曉得目前人在何處。最後,父親自己攔了計程車到家裡附近,才得以與家人團聚。
兩次走失經驗後,葉水勝的父親近期也將緊急連絡卡掛在外出包上,安全再多一層保護。
失智症諮詢顧問小組代表,本身是輕度失智症患者的曾清芳表示,失智者愛心手鍊很多確診者不願意戴,是因為不想被「標籤化」,而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機,則受限於電力及訊號的限制,會有盲點,所以他和失智症諮詢顧問小組,共同研發了可以掛在背包上的緊急聯絡卡,希望能讓更多跟他一樣的失智症患者,找到安心回家的路。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