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所與敬拜:疫情下的反思聖經講座》 內心的真實與悔改 主為百姓止息瘟疫 (2021年08月24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疫情會有過去的一天,卻使我們進入新常態生活模式,即使很多事情都回不去,我們敬拜的地點、方式會改變,但敬拜的態度、精神、對象卻是永恆不變。」環球聖經公會於8月21日舉辦「環球聖經專題講座-聖所與敬拜:疫情下的反思」,由賴建國博士(環球聖經公會駐會學者)擔任主講。




百姓建造會幕並在其中事奉祂
  賴建國博士表示,2003年夏天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正在全球肆虐時,他正要前往美國事奉幾週,因為必須要2週隔離,他就和妻子住在一位弟兄的舊居住處。當時14天的時間,他們彷彿過了伊甸園般的生活,非常原始、愜意。
  「如果亞當、夏娃沒有得罪神,就可以留在伊甸園裡。」賴博士當時就思想「罪」帶給人的影響,也思考到「上帝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要帶領人進到敬拜裡面。」神不但創造人,也引導人進入祂所設立的敬拜中,並且設立了不同的聖所,使人可以在其中敬拜祂──「安息是時間的聖所、伊甸園是空間的聖所;救恩是心靈的聖所。」
  「伊甸園就是神在地上設立的第一個聖所,亞當就是第一個大祭司。」在創世記2章15節指出,亞當的工作就是「事奉」,在於看守、遵守上帝的誡命與吩咐。神創造亞當進入敬拜,也拯救以色列百姓,引導他們進入敬拜
  在出埃及記25-40章就談到以色列百姓一同「建造會幕」的過程。「會幕」是敬拜神的中心,從出埃及記中可以看見耶和華透過西乃山上的指示建造「會幕工程的藍圖」;從金牛犢事件經歷「會幕工程的延宕」;直至全民都參與「會幕工程得以恢復」;百姓在奉獻的敬拜中「完成會幕的工程」。
  「會幕」也有許多的形式,會幕不只是敬拜神的中心,也是與神約會的「啟示之所」。「帳篷」亦為一種會幕,是「移動之所」,也是神與人彼此認同的地方。「聖所」則是「聖潔之所」,是人被分別為聖歸向神的地方;「居所」是「停駐之所」,是神與人同在的地方。
  會幕就是「神與人相會的帳幕」(參出29:42),其藍圖是出自在西乃山上耶和華指示摩西建造的樣式(參出25),材料都是百姓甘心樂意獻上,並且以團隊工匠的方式完成。



百姓與主在聖所中相遇
賴建國博士特別整理舊、新約的聖所:
   1. 伊甸園:上帝設立的第一個聖所。亞當就是第一位祭司。
   2. 列祖築壇:家族的聖所。就像是「挪亞」在大洪水後,從方舟出來立刻為主築壇;「亞伯拉罕」無論去到何處都先設立祭壇敬拜神,他們都是家族的大祭司。
   3. 西奈山:暫時的聖所。
   4. 會幕:移動的聖所。
   5. 所羅門聖殿:固定的聖所。自以色列百姓建造了會幕之後,經過400年,所羅門王就建造聖所,在其中擺設金燈台、洗濯盆、陳設餅桌,為要清潔、預備自己敬拜主。
   6. 第二個聖殿:重建的聖所。後來所羅巴伯、約書亞重建聖殿。
   7. 以西結:靈化的聖所。先知以西結得到異象,在以西結書40-48章就有建造聖殿的內容。賴博士特別提醒:神的榮耀會因為人的污穢、拜偶像的罪而離開聖所。(參以西結43:3)。
   8. 耶穌:降世的聖所。耶穌的道成肉身,如同祂在地上建造一個會幕,成為聖所,讓我們可以親近、敬拜神。
   9. 教會:聖靈的居所。聖靈就是神聖、聖潔的靈,所以我們的生命需要隨時打掃乾淨,讓聖靈能入住。
   10. 聖城新耶路撒冷:永恆的聖所。
  前面提到建造會幕、聖殿的過程,使我們能夠在疫情下再思「會幕敬拜與疫情、建造聖殿與疫情、新天新地與疫情」三方面。
   一、會幕敬拜與疫情:面對瘟疫在地上肆虐,耶和華拉法,祂是醫治的神(出15:26)。當百姓行淫亂、拜偶像,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降下瘟疫在地上,此時非尼哈勇敢地將得罪神的事給滅絕,瘟疫就在以色列人中止息了。「如果遵守神的話,百姓就在地上得平安、得享福。」(參民:8-9、申28:21-22)
   二、建造聖殿與疫情:在撒母耳記下24章25節、歷代志上21章26、31節中記載,當大衛從數點百姓、得罪神的罪中悔改,築壇獻祭。耶和華就應允大衛,使火從天降在壇上,大衛宣告「這是耶和華神的殿,為以色列人獻燔祭的壇。」
   三、新天新地與疫情:談到末後會發生的事情,雖會有刀劍、飢荒、瘟疫、野獸遍滿地面,但神的帳幕在人間,主要親自與百姓同在,不再有死亡、哀傷、哭號和痛苦,因為主要將一切都更新(參啟6:8、21:3-4、21:5)。
  賴博士以「敬拜的要素」結語,在敬拜神的行動中,需要有6個主要行動:朝見上帝:頌讚尊崇;認罪悔改:記念救恩;領受信息:堅定信心;獻上禮物:委身事奉;團契分享:歡欣快樂。
  即便現在的敬拜方式多仰賴網路科技才能共同敬拜,但內在的敬拜卻是不會改變,不是在這山或那山,而是「心靈與誠實的敬拜」,也就是在聖靈裡面的敬拜。疫情會有過去的一天,但我們需要重新思想敬拜的意義:敬拜的地點、方式會改變,但敬拜的態度、精神、對象卻是永恆不變。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1年08月24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