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理心看艋舺 (2021年07月21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姚孟昌


我曾問學生:「你們走過五木特區、華西街、廣州街、三水街後巷嗎?」學生聽不懂問題。我說:「我在你們這年紀時去過。」當學生搞清楚那是什麼地方時,立刻換上另一種表情看著我,我明白他們驚奇的原因。我淡淡地問:「如果耶穌告訴你,祂也曾停留且一直待在那裡,與那裡的人同呼吸、同活動,你們會怎麼看待耶穌?」學生又愣住,我又問:「當尚萬強在城市中最髒汙且最邪惡的地方遇到芳婷,在彼此的眼中,對方又是什麼?」這不能怪學生聽不懂問題,因為他們生活經驗與見聞有限,當然思考與心胸眼界也就有限。

我讀高中時,常經過一條叫「福音街」的地方。這福音不是基督徒以為的那種福音,對很多人而言卻是真實的福音。人們可以在那裡獲得一點「安慰與幸福感」。那時我常好奇裡面的女人是怎麼樣的人。直到我讀了小說《看海的日子》,看過原著改編的電影,我才慢慢理解「福音街」的一點點。

大學時,被有心的學長姊帶去逛華西街,看了如《中國論壇》《人間》雜誌等報導後,對裡面的女人有多點的理解,有多點同理。那時聽李鴻禧老師在課堂上講雛妓的處境,我記得他講到眼淚都快流下來。老師說:「我們漢人強占人家的土地、霸占人家的家園、壓迫人家的男性,還對人家女生做出這等惡事,真的是造孽,造很大、很大的孽。老師拜託你們,要心存虧欠,要對原住民好,要多幫他們一些,這樣子,你們就是我的學生。」這話我牢牢地記得。

後來認識在勵馨基金會工作的人,有機會參加救援雛妓的運動。我知道會逛黑街的男人中,有尚萬強也有耶穌。當艋舺地區爆發疫情,大家把茶藝館當作災難的源頭,群起獵巫。當媒體汙名化艋舺時,我依然相信耶穌行走在艋舺街頭,在每一間茶室、歌唱館與酒店中。祂與哀哭、恐懼、無助、無奈的人民相伴,祂的心顯現在每個人身上。

疾病與罪惡真的很難對付,但只要有人願挺身而出,罪惡與疾病就有終了之時。當社會遭遇重大危難之時,越有公民精神與人道關懷的地方,越有機會度過難關。多點同情心與同理心,不僅是做人的美德,更是責任。

學生問我,怎樣才能有同情心與同理心?我的回答還是多閱讀、多思考、多看有深度的電影。不是那種你給我兩分鐘我給你全世界的短片,不是五分鐘教人知道來龍去脈的懶人包。那種最多滿足你獵奇心理,卻無法深化你的思維、拓展你的胸懷、提升你的眼界。要看好小說、好電影,並好好思考,好好與人交談,特別是跟自己交談。

反正防疫期間哪裡都去不了,正好操練這功課。

(作者為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1年07月21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