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學 塑造家庭新文化 (2021年06月16日)
【林婉婷採訪報導】何謂親子共學?親子共學做些什麼?對家庭有什麼影響?台東親子共學團自6月4日起,定期於臉書粉絲專頁「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台東)」辦理直播分享,邀請不同地區的共學夥伴聊聊投入親子共學經驗與故事。近期分享者為6月11日下午的台中親子共學團領隊「安琪」和14日下午的台東親子共學團團員「虹汝」。
「安琪」於2014年加入親子共學至今。她回憶自己最初在親子共學實踐班裡聽到講師分析這一代父母們曾經歷的教養,令她深有感觸而落淚;安琪談到,實踐班講師邀請家長們創造新的「家庭文化」:哪怕是小小孩,要當成獨立的「人」看待。她補充,家長們可能會不自覺地複製貶抑性的教養文化,例如「不乖就是要打」,但其實家長本人也不想要被那樣對待,所以從自己身邊、家庭開始改變,才能進一步改變社會。安琪也點出,共學不是只存在於共學聚會現場,而是日常生活中持續發生、觀察與反思。
2017年,安琪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2018年,她擔任台中親子共學團領隊,並代表歐巴桑聯盟參選台中市大里、霧峰區市議員。安琪坦言,高職學歷、全職媽媽、不會開車、住在鄉下等標籤都曾讓她覺得自己「什麼都辦不到」,然而這些條件下還是可以有其他選擇與獲得,例如雖然無法自駕,但可以和孩子共同學習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思想轉換讓她感覺更自由而不是更疲累。當年要參選時,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邱毓斌也曾鼓勵她,這些身份不是阻力而是助力,因為她比任何人懂得家庭照顧與親職教育的困境與需要。
安琪指出,教養看似有很多「應該」,例如要小孩就是要乖、女性就是要溫柔、伴侶間一定有誰對誰錯等,而共學其實就是再深思、檢視這些習以為常的規則。「你/妳也在城市裡孤單地育兒嗎?」是當年歐巴桑聯盟競選口號與議題,安琪認為也很適合放在疫情時期,勉勵眾人持續與社會連動,面對親子衝突要抽絲剝繭、尋求答案,不是直接打罵孩子。
身為英文教育者的「虹汝」參加共學約1年半。回顧為何加入親子共學團,她笑著說是想為小孩子找新玩伴、家長們也想要認識新朋友;參與親子共學後,除了自己的孩子,她在教育上也較能用同理、平等方式對待其他小孩,加深孩子們的信任。但虹汝也坦言,親子共學確實滿挑戰固有、主流觀念,怎麼與身旁他人溝通教養理念仍需要不斷練習。
虹汝表示,共學團裡有很多日常生活相關討論,不是為了找到快速的管教方法,而是希望親子關係走得長遠;從這些真實的分享裡能夠找到力量。雖然網路上有許多教養專家,但她肯定共學團裡沒有標準對錯和價值觀判斷,反而讓家長們可以沉澱思考,找尋屬於自己的教養方式並往前邁進。
台東親子共學團每個禮拜有2次共學,挑選親子合適場地聚會,不特別安排主題活動,小孩子可以自由玩耍,大人們也可以自由聊天;另還有每個禮拜1次的線上讀書會及線上社群交流。即將於6月26、27日登場的台東場親子共學實踐班,配合防疫改為線上課程,特別從台東在地觀點出發,並納入疫情期間的教養困難探討,還安排共學體驗,邀請現任團員們參與,讓實踐班學員能更認識共學團互動模式。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