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環保意識 建構環境永續的區塊鏈 (2021年02月26日)
回應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情封城效應,游進裕博士(國際水利環境學院研究員兼教育研發組長)於去年(2020)7月14日在台北靈糧堂耶利哥禱告會上,提出「農產契作方舟」概念,盼望都市型及鄉村型教會連結,基於彼此信任關係,由鄉村教會會友提供農林漁牧產品,銷售給都市消費者,用契作模式,因應全球生產供應鏈「斷鏈」、糧食出口減少及洪災水荒所帶來「糧荒」危機。
游博士跟陳秋萍姊妹(環境守望網絡召集人)於2月20日受訪時表示,2021年,全球瘟疫肆虐進入第2年,相較於台灣勤戴口罩落實防疫,各國開始施打疫苗防堵病毒,以色列900萬人口,甚至在今年3月就可以全部施打疫苗完畢。去年成立的「農業使命團」,也開始落實「農產契作方舟」,今年將成立產銷合作社。
落實「農產契作方舟」的關鍵在於「信任」,跟應用於虛擬貨幣的區塊鏈(block chain)概念很類似。游博士說,當取得越多人信任,越多人擁有資訊,資訊就越真實,而「信任」就是區塊鏈的關鍵。教會同樣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只是教會關係網絡,不能停留在牧師一個人身上,而是連結一層又一層的不同「節點」,信靠連結於主,再建構成彼此信任關係的網絡。
饑荒不是糧食不夠,而是分配不均
對於饑荒問題,游博士說,饑荒問題不是糧食不夠,而是糧食分配不均,重視美食、精食的餐飲風氣中,耗損了太多的食物。糧食應該是餵養越多人就越有價值,一份食物要可給10個人吃,而不是10份食物只給一個人吃,因此指標是人,而不是價格。
到底農民要生產經濟作物或維生作物呢?游博士說,一般農民當然會選擇經濟作物,然而要解決饑荒的話,生產者則應該生產「維生」最基本的糧食、蛋白質及蔬果,這也是未來產銷合作社所面臨的挑戰。很多人希望早日擺脫疫情,回到原本習慣的生活,但在屬靈層面,神卻帶領我們腳步往一條以前沒走過的路走。全球瘟疫陰影揮之不去,饑荒伴隨酷寒、乾旱的天氣異常,已經逐漸向各國敲門。陳秋萍補充說,如同周巽正牧師(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所講論的,饑荒操練人的信心,其實也操練治理的能力,原有的生活型態已經回不去了,只能操練信心,更多禱告神,尋求治理的智慧,在饑荒的時代,不僅自己夠用還有餘,還可以幫助別人。
2020年震動帶來的省思
去年全球瘟疫重創已有半世紀歷史的全球化供應鏈,但其實「斷鏈」也未嘗不是件好事。游博士說,為了更有效率使用資源的全球化,很多無形社會公義就被犧牲了。在基督信仰裡,創造一切的上帝才是最高智慧,藉由疫情,剛好可以重新檢視包括戴口罩、疫苗開發、糧荒、乾旱等議題的決策取捨,特別是應用廣泛於企業金融的ESG評估指標,提供對於環境議題另類的思考方向。
還在迅速發展中的ESG評估指標,主要包括3個層面,一、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涵蓋氣候風險、天然資源稀缺、污染及廢棄物等主題);二、社會公義(Social,包括勞工問題及產品責任、資訊安全等);三、公司治理(Governance,包含董事會素質及成效等公司治理)。
游博士說,以前全球各大基金投資是依據類似公司獲利評估的「標準普爾」,現在基金經理人要求公司經營者提出對ESG,包括環境保護、社會公義貢獻度,粗估2020年全球放款給符合ESG企業的資產規模已達40兆美元,今年可能會增加到60兆美元,這股趨勢無法擋。譬如台積電去年就跟設置彰濱風力發電廠的丹麥廠商,已簽下20年綠電的供電契約,連手機大廠Apple也要求下游零件廠商提升ESG評估標準,都是明證。
「戴口罩防疫跟開發疫苗其實是決策的兩難!」游博士說,ESG核心就是治理,就是決策的選擇智慧。譬如以色列900萬人口從去年12月開始施打疫苗,預計今年3月全部就可以施打完畢,當初疫情嚴峻時,猶記得瑞典政府期盼全體感染而群體免疫的樂觀論調,輿論譁然,但以色列政府認為新冠肺炎並不算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雖然確診者數以萬計,但不是採用極耗費資源的封閉型醫療方式,政府跟開發疫苗的全球各大藥廠合作,提供重要病情數據,以致成為迅速取得疫苗的關鍵。反觀台灣疫情雖控制得宜,但在世界各國陸續開發疫苗施打,台灣開發疫苗因本土病例人數不足,難以進入第三期臨床實驗,而2,350萬人仍需施打疫苗,才能在國際上往來,所以只得跟搶疫苗,以致全民施打疫苗時程落後以色列甚多。疫苗研發跟戴口罩積極防疫兩者取捨之間,考驗決策者的治理能力。
缺水問題的關鍵
同樣的,台灣缺水問題,游博士點出關鍵在於人的治理出了問題。多雨的台灣實在沒有資格講缺水,秘魯首都利馬平均一年的降雨最少7毫米,最多25毫米,為何不常有缺水危機?他分析說,處於全世界熱帶風暴必經之路的台灣,每年周邊有20個颱風通過,若以每年降在台灣島上的雨量而言,是全世界平均值的2.5倍,所以大自然條件是雨量豐富的;但地狹人稠的台灣,把降下來的雨量再除以2,350萬人,則每人可分配到水資源只不到全球各國人平均的5分之一而已。所以,一旦治理管理能力不足,就會出現乾旱。
台灣歷史上不乏爭搶水源的戰爭衝突,就以目前最缺水的中部地區為例,引用大甲溪水的葫蘆墩圳,水圳開通已近300年,水分東邊供應原有農田,西邊灌溉新闢農田。但乾旱期間,東西邊的農民為了搶水,鬧出人命,死了3個人,官府出面協調,日後即使水源減少,東邊水圳仍要撥百分之30給西邊水圳,至此才相安無事。
「抽地下水就會造成地層下陷,這不是正確的觀念。」游博士說,地下水廣泛應用在中南部農田灌溉上,雖然中南部已幾個月沒下雨,許多農田休耕,但今年過年期間他到嘉義雲林的山邊,發現由雲林水利會供水的農田每塊田都插秧,因為全啟用了地下水井。以雲林18萬口水井,政府掌握精確資料的水井卻僅2萬口,資料精確度不易掌握,也讓政府決策如同建築在沙子上。
另外一個案例就是2009年釀成重大災害的莫拉克颱風,颱風來襲的前一天,游博士還帶著國外專家參觀我國災害應變中心,當時水利專家因為曾文水庫6億8千多萬立方公尺的蓄水量,剩不到20%,只關心颱風是否能夠帶來足夠的進水量。結果莫拉克颱風果然帶來豪大雨,卻也帶來巨大災害,不只水庫爆滿,還有9千萬立方土砂流進水庫淤積,更有5億的水溢流,釀成下游淹水災情。
對於已成立10年的環境守望網絡,陳秋萍說,環境守望網絡的異象,就是喚醒關愛人的教會,也能有環保意識,保護神所創造的世界生態環境永續存留;應用ESG評估指標,藉由治理提升弟兄姊妹對社會公義的意識,導正被人為污染的環境;從禱告開始,守望環境,提升環保意識,進而帶出行動。
環保議題涵蓋層非常廣泛,環境守望網絡成員不會只針對單一議題「躁動」,而是來到神面前敬拜禱告,領受從神而來的啟示,做神要我們做的事。過程雖緩慢,卻是必要的過程。這幾年推動的淨灘體驗,就是從活動中「喚醒」基督徒的環境意識,然後再參與社會議題也不遲。
區塊鏈的應用,在教會是陌生的,但在社會裡有非常強大的力量,游博士說,網絡的核心是人,一個單位雖然資源缺乏,卻有百萬訂閱人數的「聲量」,就取得「話語權」,影響力超乎想像。連結區塊鏈內的各個團體過程,雖然緩慢又艱難,但靠著教會界長期推動的跨宗派合一運動,當關心環境議題的小團體站穩腳步,在教會合一的土壤裡,彼此連結,相信維護環境永續的區塊鏈就能迅速成長茁壯。
禱告指引:
創1:27-28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面對環境各樣的挑戰,願神的兒女領受先知性的看見,也求神賞賜教會治理這地的智慧,能為各樣的需要及早做準備,成為這世代的祝福。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