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理夫1月分享禱告會》疫情時代下的宣教契機 (2021年01月21日)
2020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影響遍及全世界,深入每個人的生活。疫苗雖已問世,但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秘書長馮家熙坦言,即使疫情結束,各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對人們的生活已造成無法逆轉的改變,宣教工作更是如此。
1月18日晚上7:30的禱告會,線上參與的人數比親臨現場的人還多,遍及台灣各處、香港……等地。馮秘書長以「轉型與再出發」為題,分享在疫情中,如何突破宣教看似停擺凝滯的表象,找出神為祂忠心站立的僕人預備的轉型契機。
馮秘書長以美國經濟學者弗農·史密斯(Vernon Lomax Smith)提出的「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簡稱PLC):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為例,說明企業、公司、宣教機構也有生命週期。他分享到,國際威克里夫翻譯會在最高峰時期,曾差派7,000多名宣教士進入世界禾場工作,但在疫情之前,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其實早已面臨瓶頸,加上各國宗教氣氛轉變、政治局勢影響……等各方面因素,過往的宣教策略愈來愈窒礙難行,疫情的發生更是催逼他們思考宣教策略的改變以突破困境。
馮秘書長更進一步以一般企業經營裡必然遭遇的「破局點—極限點」引導大家思想關於「宣教的型態」是否早已到了必須「再次破局」的階段。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初代教會大遭逼迫的災難下,原本內聚的教會,化整為零,福音反而更加傳開,外展型的安提阿教會因而孕育而生。他提及近代三波宣教運動的「破局點」和其中的代表人物。
第一波:海岸宣教
海岸宣教是「破局點」,這波宣教浪潮始於1790年左右,代表人物是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的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當時工業革命正蓬勃發展,蒸汽機與相關機械已陸續發明,讓船隻有更遠的繼航力,宣教士更容易飄洋過海,到達遠方沿岸地區,展開宣教工作。
第二波:內陸宣教
內陸宣教是「破局點」,時間始於1865年,代表人物為戴德生(James H. Taylor),戴德生於1865年成立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以中國內陸為宣教目標;屬於同一波宣教浪潮的差會還有蘇丹內地會(Sudan Inland Mission,簡稱SIM),深入非洲內陸,要得著內陸的靈魂。
第三波:族群宣教
族群宣教是「破局點」,以金綸湯遜(Cameron Townsend )為代表人物。他在1942年創立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以沒有聖經的少數民族為事奉對象,展開聖經翻譯;屬於同一波宣教浪潮的宣教團體為New Tribes Mission(簡稱NTM),於1942年成立,以福音未得的族群為宣教對象。
馮秘書長表示,這三波宣教運動均相距約3/4個世紀,如今已是2021年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幾乎沒有一個族群是完全分隔於世界之外:族群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少數民族的語言漸漸消逝、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都市化使得族群結構瓦解,而在全球發展中造成環境汙染的問題,多數都由弱勢族群在承擔後果,例如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影響的是南太平洋的島國,或是大家更為熟悉的,台灣的核電廢料,目前還儲存在蘭嶼達悟族的土地上。
諸多因為「全球化」產生的影響,都讓人不禁思考,宣教事工是否早已到了「極限點」,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爆發,造成宣教工場封鎖及諸多的限制、宣教士滯留、宣教經費支持縮減,只是讓人正視這個事實:我們必須找到宣教的「破局點」,神正催逼著祂忠心的僕人使女們,換上新皮袋,好承接祂更大的能力澆灌。
馮秘書長提出因全球化而受苦的「鄰舍」或許是宣教轉型的「破局點」。在全球化、政治宗教氣氛轉變及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鄰舍宣教」是開創新局的契機。
1. 發展本土事工,裝備工場本土工人。
既然宣教士出不去,就將目光轉移到本國的弱勢鄰舍身上。至於海外工場,則是裝備當地同工,服事自己的族群。印尼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30年前譯經工作都由外人主導,現在所有譯經任務都由當地教會及當地機構扛起責任。
2. 弱勢群體關顧,「大使命」、「大誡命」平行定位。
因着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過去宣教的目光,常聚焦於「未得之民」身上;但在疫情的衝擊下,原本就居於弱勢的群體,生活更是被壓迫、受限制,這些又饑又渴,衣不蔽體,貧病交迫,無家可歸,失去自由的社會邊緣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宣教機構是否能將手中的資源轉而投注在這些亟需幫助的群體中,實踐耶穌吩咐的大誡命:「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37-40)
3. 夥伴合作
世界走向分工精細和團隊合作,沒有宣教機構能在宣教工作上單獨完成任務,宣教機構必須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上連結、資源共享、彼此成全,忠心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
4. 開發教會以外資源
宣教工作範疇很廣,整全宣教除卻福音關懷外,也包括社會關懷及生態關懷,後兩者可以跟政府、民間團體、企業連結,透過各樣的管道及資源,深入社區,各取所長,發揮更大的宣教影響力。
5. 開發口述文化事奉
馮秘書長提到,因應現代人接收訊息的習慣改變,宣教機構在資訊傳遞上勢必要跟著轉變,才能將福音的好消息不受攔阻的傳揚各處,不論是有聲聖經的持續開發,或是現在社群影音媒體的使用,宣教機構必須與時俱進,靈巧如蛇,跨出舊有的模式,求神開路並賜下創意,讓福音能更順暢自然的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6. 移居者事工
過往我們要出國才能接觸世界,現在世界走到我們面前!因為「全球化」的影響,世界地球村成型,在我們所處的土地上,就有許多因著工作、就學、移民……等各樣原因住在我們當中的移居者。禾場不一定在遠方,神正在等候我們這群已然裝備齊全的工人,來收割這片莊稼。
(延伸閱讀:2020 OM聖誕短宣隊》服事印尼漁工 不離境的跨文化宣教:https://reurl.cc/pmmYZ8)
7. 譯經、傳經、轉化生命
馮秘書長強調,「譯經、傳經、轉化生命」就像是個大喇叭,從翻譯聖經開始,到經文的推廣,但最終的目的,是要宣告出生命的轉化。不管宣教型態如何演變,最終我們都是要透過神的話語使人的生命經歷改變,更深明白並認同自身的族群。
在最後的禱告中,馮秘書長分享了一個好消息,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近期受贈一批聖經播放器,共1,000台,內建3+1種語言(中、英、台語加上達悟、阿美、泰、印尼、越南、菲律賓語等)。這原本是要送到別處的,也是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轉而送到了在疫情下蒙神特別保守的台灣。聖經上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
馮秘書長以感恩並戒慎的心收下這批聖經播放器,期許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承擔起好管家的職分,將播放器贈予需要的教會和團體使用,達到資源共享、彼此連結、共同建造基督身體的目的,也懇請代禱:求主幫助,使播放器在海運過程及通關檢查中都一路順暢。
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我就使這殿滿了榮耀。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哈該書2:7)
求神持續保守台灣,也使用台灣,成為承接神榮耀祝福的器皿,也成為各樣美善恩賜的好管家,如同被神高舉的約瑟一般,在全球面臨「疫情饑荒」時,成為列國的供應與祝福。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