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保羅新觀」學者鄧雅各主懷安息 (2020年06月30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當代新約聖經研究巨擎,以提倡「保羅新觀」知名的英國學者鄧雅各教授(James Dunn),六月廿六日主懷安息,享年八十歲。鄧雅各多年來是英國德倫大學(University of Durham)神學及宗教系萊特福特教席教授(Lightfoot Professor),退休後成為名譽萊特福特教授。


鄧雅各主要貢獻在於研究保羅新觀,挑戰傳統新教自馬丁路德對「因信稱義」觀的理解。他認為路德在保羅書信中的「重新發現」因信稱義道理、帶來宗教改革的同時,也將如何確保自己能得救的個人良心掙扎問題,不經意讀入了保羅書信。路德認為人得救源於上帝恩典,是對罪人無條件的接納。鄧雅各認為路德這種解讀令後來基督教神學對公共事情彷彿無法判別對錯,而走向個人化的信仰。鄧雅各在其著作The Justice of God: A Fresh Look at the Old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by Faith中,指「路德那因信稱義的偉大發現,在他的時代,是神大有能力的話語。它源於保羅的教導,在今天仍對這自我中心個人主義的社會說話。但某程度來說,馬丁路德扭曲了保羅自己的見證以及保羅身處和成長的猶太教教導。」

為此鄧雅各直接由保羅身處的時代背景再研究因信稱義,指出保羅提出因信稱義的背景,不是路德有關個人得救問題,而是論證外邦人都能從上帝中得到救贖,上帝的救恩不止於猶太人當中。鄧雅各認為保羅整個對上帝公義的理解,基本上是指上帝慷慨的恩典,當中說的上帝公義,是指以希伯來傳統中上帝自認為有責任去拯救信靠祂的人。在舊約中的稱義和公義是一體的。本質上,公義涉及關係,同時公義涉及個人對鄰舍、對上帝的責任。在希伯來傳統及早期基督教思想當中,不能不理會一個人對他人的責任而稱其為義;一個在上帝前被稱為義的人,不能同時牽涉對身邊人的不義關係。而公義必然對社會上有需要人士負上社會責任。

這種主張被稱為保羅新觀,由於鄧雅各的理解顛覆數百年以來新教傳統對稱義觀的理解,故此新觀一直存在爭議,華人教會及神學院亦一直對此觀念的接受程度不一。

學生盧龍光:鄧雅各指導學生非常用心

鄧雅各的門生眾多,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下稱崇基)前院長盧龍光牧師亦是其學生。他在面書憶及一九八五至八八年在鄧雅各的門下攻讀博士,撰寫有關羅馬書的論文,「他容許學生不一定跟隨他的觀點。他不但是一位好的學者、老師,更是一位可信任的好朋友、尤如父親地愛護學生;為了學生,可以忘記自己的身份去全力支持、協助!指導學生非常用心、有規律,關心學生也包括家人!往往令我愧疚未有如他一樣對待學生!」盧龍光遺憾去年五月師徒沒聚舊,最後只能電聯。崇基神學院亦在其網站發訃文致哀。

新約學者奧羅佩薩(B.J. Oropeza)在網誌節錄舊文悼念恩師:「未來世代的聖經學者回溯今時,當將明確印證──鄧雅各雅各教授堪稱二十、廿一世紀最重要的新約學者,被朋友同事暱稱Jimmy的鄧雅各教授,在多個範疇影響了一整代學人。」另一位聖經學者麥克奈特(Scot McKnight)緬懷恩師昔日點滴:「他總是恩慈,常來個擁抱,總記得我們妻兒名字,關心學生,彷彿我們是教授或作者。」

(綜合報道)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0年06月30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