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應預備心志 以行動實踐信仰 (2020年01月02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由福音證主協會、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於2019年12月11日舉辦的「反修例與教會牧養」報告分析及專題研討會中,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教授提出了相關的研究報告。逾200位教會牧者、同工以及信徒出席。

 陳敏斯表示,這次「反修例與教會牧養」研究調查是在2019年9月以9個焦點小組的形式進行,其中包括了44位來自不同堂會的牧者參與,討論範圍包括教會處境、同工個人狀況及未來挑戰等。研究的初步結果如下:
 關於堂會如何回應這次運動,不同政見和立場的肢體,對教會的回應都有不同期望。較中立或親建制的肢體,認為教會在講台和公禱中,不應提及政治。不少教會都收到持這些立場的會友投訴,甚至離開教會。而較關注公義和民主的肢體,會期望教會有更多的回應,但他們大多明白教會的限制,所以自發私下相約參與不同的聯署和遊行。不少教牧也會與年輕肢體同行,參與遊行。
 在教會面對的挑戰和機遇,因著這次運動所受到的衝擊,以及一些教會因開放場地而受到抹黑,受訪的牧者都提到,要為未來10年,做好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壓縮的準備。不少教牧認為,香港教會需要考慮參考內地家庭教會模式和發展,更要學習內地信徒經歷壓迫時,持守堅忍和信心。
 以下是一些教牧提及的四個牧養方向:
一、受苦心志,福音與盼望。
 教牧在講道時會多講受苦、逼迫、受試煉,以及基督的盼望和醫治。除了建立弟兄姊妹的生命,教牧亦希望教會能保持開放,宣講真正的福音與終極盼望。
二、政教關係的教導與社區服事。
 不少教牧都希望,有更多關於政教分離的講座和教導,以釐清當中的概念。教會應在這時代中回應社會的需要,在當中作服事和帶來盼望。
三、深化的講道和生命中的實踐。
 教牧認為,無論是講道或是查經都應深化,以應對將來更多的壓迫和挑戰,並真正實踐信仰和信心。
四、牧養和建立年輕一代。
 受訪教牧都擔心這次運動會再導致青年流失,教會便會失去一整代年輕人,因此希望教會領導能保持開放,建立年輕一代,幫助他們整合信仰。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20年01月02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