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福宣教40週年》與夥伴教會攜手宣教 得著台灣弱勢族群 (2019年10月21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宣教不只是教會的事工,而是各行各業的弟兄姊妹要被主差派!」台灣工業福音團契(簡稱工福)總幹事蔡國山牧師說,感謝神的帶領,讓工福走過40年,然而面對貧窮的勞工家庭、外勞、新住民等台灣最大族群的「未得之民」,期盼與工福成為夥伴的台灣眾教會,在2020年差派10位宣教士加入工福,攜手在宣教禾場打拚,贏得更多靈魂。


 創立於1979年的工福,於10月19日上午在台北靈糧堂宣教大樓舉辦宣教40年感恩禮拜,會中播放工福宣教40年影片,並分送會眾「一件新事:許多故事」見證集,見證上帝是那位曠野開道路、沙漠開江河的神(賽四十三19),士林靈泉堂詩班、新莊信義會詩班及中壢工福中心樂團透過獻詩、樂器表演,頌讚上帝的榮美。工福董事主席李勝雄、總幹事蔡國山牧師帶領長期委身工福的同工,數算上帝的恩典。現年82歲的華神前院長(1998-2004)陳濟民博士,以「與宣教士一同打拚」為題證道,周神助牧師(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應邀到場祝福禱告。

 陳濟民博士引用羅馬書十五章30-33節經文證道說,初代教會的宣教是從那些耶路撒冷窮苦的信耶穌猶太人開始,而這些弟兄姊妹跟不信耶穌的外邦人最大差別在於豐富的屬靈資產。如今華人教會要把福音傳回給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且要向未得之民的外邦人傳福音,倚靠的也是基督信仰的屬靈資產。從使徒保羅的書信中,台灣教會也應反省,福音不應只停留在城市,只傳給中產階級,因為這不是上帝的心意,上帝的心意是不管你處任何一個階層,都應得著救恩,生命改變。如同工福過去40年的努力,隨著不同時代的發展,已從原本向工廠作業員傳福音,逐步擴大到貧苦工人的家庭,更跨越語言差距,得著來台工作的外勞移工、嫁入台灣的新住民。因此他勉勵與會的弟兄姊妹,加入宣教行列,成為一個擁有關懷世界心志的基督徒,並訴諸行動。

 「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太九36-38)蔡國山牧師分享說,工福宣教走過40年,最重要就是定晴在耶穌身上,以耶穌為榜樣,向窮苦族群傳福音,如同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走入曠野40年,與上帝同行,接受試煉的歷程。

 40年來工福宣教的異象從未改變,就是憑信心承擔拓荒宣教的角色,雖然台灣教會這幾年有明顯的增長,但在台灣逾800萬勞工家庭,隨著產業外移、轉型,不少勞工失業,家庭陷入困境,成為弱勢族群。另在1995年台灣開放外勞來台工作,台灣已有來自越南、泰國、印尼、非律賓等不同國家的72萬外勞移工,成為工福跨文化宣教的對象;另外嫁入台灣及其第二代,將近60萬新住民,普遍家庭經濟不佳,淪為弱勢家庭,而這些族群正是台灣最大的「未得之民」。工福宣教士不僅前進台灣各地工廠關懷工人,而且還建立福音中心,向這些未得之民宣教。

 工福跟台灣眾教會是夥伴關係,蔡牧師說,成立於1979年的工福,宣教同工很多來自海外教會,包括英國、瑞士、南非、加拿大等國的宣教士,目前有25位同工,但禾場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期盼與工福成為夥伴的台灣眾教會,能在2020年差派10個宣教士,加入工福的宣教團隊裡面,畢竟工福是拓荒宣教,需要更多與社區教會連結,成為宣教夥伴,前進社區福音中心,工廠或工人聚集的工地,以及探訪弱勢勞工家庭。

 蔡牧師期盼能挑旺教會弟兄姊妹宣教的熱情,因為宣教不應只是傳道同工的事,而是興起各行各業神的百姓,願意被主差遣,委身宣教團隊行列,為主作見證。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9年10月21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