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基督徒旅遊博士鼓勵基督徒一生總要去一次苦路:「到訪有助信仰昇華!」 (2018年03月29日)
2018/03/29 記者 / 王志宏 香港報導
往沙烏地阿拉伯聖地麥加朝聖,是每位穆斯林被《古蘭經》要求一生總要做的事。雖《聖經》沒有要求基督徒一生總要去一次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苦路,然而曾兩次到訪當地,重遊耶穌被審判、釘十字架,及至埋葬等一系列事件的基督徒旅遊博士杜德源,則鼓勵每位基督徒一生總要去一次:「到訪有助信仰昇華!」
重遊耶穌釘十字架之地
苦路約500米,非常短,共14站,記錄耶穌由被審判至埋葬的一系列事件,每站也會有羅馬數字標示所在何站,只是站與站距離很短,走得快容易漏掉某些站。
第一站: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總督彼拉多審判耶穌的地方。「於是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約19:16)
第二站:羅馬土兵鞭打耶穌,用荊棘編了冠冕,戴在耶穌頭上的地方。「那當安慰我,救我性命的,離我甚遠。」(哀1:16)
第三站:耶穌首次跌倒的地方。
第四站:耶穌與母親瑪利亞相遇的地方。「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可15:21)
第五站:西門為耶穌揹十字架的地方。
第六站:女子用手帕為耶穌擦去血和汗的地方。
第七站:耶穌第二次跌倒的地方。
第八站:耶穌安慰婦女的地方。「耶穌轉身對他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路23:28)
第九站:耶穌第三次跌倒的地方。「從腳掌到頭頂,沒有一處完全的,盡是傷口、青腫與新打的傷痕。」(以1:6)
第十站:耶穌被脫下衣服的地方。
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
第十二站:耶穌死在十字架的地方。
第十三站:耶穌的屍體從十架拿下來,臨時安放的石板(稱為塗膏禮之石)的地方 。
第十四站:聖墓,傳說是耶穌埋葬的地方 。
身為旅行社東主的杜德源一再強調,目前公開給遊人前往的苦路,無從稽考耶穌的事件是否真在當中指定位置發生,他建議基督徒不用考證發生的位置,而是身處其中可反思信仰。「與神的關係,若可以昇華,是可恭喜的,若沒有則請檢討。」
若抱著遊玩心態 鄰近國家更吸引
杜德源續言,在苦路所見的遊客,不少人是安靜地憑弔,但也有嬉笑怒罵。他舉例說,當中會擺放十字架讓遊客試揹,也有人以此玩樂,談論十字架是重還是不重,杜德源便感到如此看來是不大尊敬。
另外,也有位置賣記念品,杜德源便質疑遊客前來,到底是為買鑰匙圈或中東特色的杯等東西?還是為懷緬耶穌?他提及,相信大部份遊客會從信仰的角度至當地,而若是從玩樂角度,附近的希臘、意大利會更吸引人。
見證基督教核心價值
曾前往以色列兩次,每次都有前往苦路的杜德源,認為基督徒一生最少要前往苦路一次。他引用經文「你們既受洗與他一同埋葬」(歌羅西書 2:12),指出基督教的核心價值,就是耶穌為人類受死,三天後復活;基督徒每月也為記念此事而領聖餐。親身前往苦路,可啟發反思。
杜德源兩次都是平常日子前往苦路,遊客不是太多,可按照自己步伐而行,或站在某位置,靜下來反思:「以懷緬耶穌,禱告的心來看耶穌被釘十字架一事。」
苦路行對杜德源的影響,是對耶穌有更強的感覺,與祂的關係更為緊密。「在苦路我有流眼淚,深受感動而在遊途中每天都有流眼淚。」他鼓勵基督徒前往苦路,有助知道自己與耶穌的關係,同時強調:「也不是說基督徒若不去是不成,不過,前往是有助與耶穌的關係昇華,如禱告時感覺上更有力,」
最後,杜德源指出,若時間許可,還想再去一次苦路,因隨著年月增長,靈命有所不同,看每一件事會有不同領受。
有很多機會外遊的旅行社東主杜德源提出,基督徒前往苦路,最重要的意義是信仰反思。 (照片提供/杜德源)
杜德源提醒基督徒若前往以色列,可先讀新約聖經,對相關事件進行認識,有助信仰反思。 (攝影/記者王志宏)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