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突襲:如何應對信徒或親友的自殺」 劉佩婷︰留意心力虛耗會損憐憫心 (2017年11月02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

親友自殺離世是一件令人震驚的事,受影響的人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道路才能重新振作,身邊人的同行或可成為他們在復原路上的守望燈。建道神學院輔導系於十月廿七日舉辦了「危機突襲:如何應對信徒或親友的自殺」講座,由建道神學院輔導系助理教授劉佩婷博士主講,協助教會牧者及信徒認識當自殺事件發生後,親友傷痛過程會經歷的情緒反應,亦以心理輔導的角度探討如何幫助哀傷家庭過渡及提醒需要留意的地方。

劉佩婷指自殺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有研究自殺的學者用「postvention」一字來形容幫助自殺者親友的方法和策略。「Postvention」是字典中沒有出現的詞語,意思是自殺已經發生了,現時要針對親友的需要,幫助去防止另一災難事件發生。方法和策略再不是處理一個已發生的問題,而是更積極地針對一班特別需要的對象以防止另一悲劇發生,「不是災後處理,而是有積極意義幫助一班受影響的家人和朋友減低自殺的風險」。

自殺者親友包括了一群默默無聲,因自殺事件而失去所愛之人,而遭受痛苦和悲傷如經歷災難而倖存的人,他們經歷太獨特、太深亦太傷。根據香港大學統計,二○一五年有922人自殺身亡,每一宗因自殺事件而被影響的人有147人,一年共135,534人。與死者有最親密關係平均有6人,一年共5,532人經歷切膚之痛。香港有39%人口,即二百多萬人認識因自殺而離世的人。他們可能是在場參與救援的人、工作上的同事、有情感依附關係的戰友,好朋友又或摯愛的親友。

自殺者親友經歷的情緒反應

劉佩婷表示,不少親友會在摯愛離世後發覺無法清楚思考、無法記憶事情、腦中不斷重演自殺事件,亦發覺自己無法停止詢問:「為甚麼?」他們會感到極度的哀傷,經歷複習的情緒如憤怒、壓抑、羞恥、罪惡感、自責、絕望、空洞、否認等,又會心慌意亂,出現極端的行為如痛哭、嚎哭、充滿敵意、侵略等,有自殺者親友形容像「我的人生是打碎一樣」,他也想要自殺。

劉佩婷強調親友經歷因摯愛自殺死亡的哀傷與一般死亡的哀傷有很大分別,自殺死亡對他們的打擊和震撼更大,伴隨在後是一段漫長而痛苦的哀傷。哀傷過程中有機會出現一系列獨特的反應,包括不斷尋求原因或解釋;認為被標籤;認為自己對事件有責任;出現強烈的羞恥感;感到被拋棄及出現對某些訊息特別的獨特反應,統稱創傷後壓力反應。而事實上,遭受自殺事件打擊的人往往會感受到親友不理解,覺得他們不願意聆聽,既不關心、也不明白。於是他們覺得身邊人與自己有很大距離、被隔離而倍感孤獨,亦開始逃避。

事實上,經歷親人自殺是一件面對極大壓力的事件,創傷後壓力反應是很正常亦常見於死者的親友上。而且與死者的關係愈親近,擁有愈多美好回憶,哀傷過程會愈漫長辛苦。因此死者親友可能會突然對自己感到陌生,感覺到從周圍的人、環境分割出來,從來沒有想過的東西也會在腦海溢出,情緒反覆又像過山車一樣。縱使他們用盡不同的方法讓自己好好生活下去,但哀傷一來就似一個浪將他捲走,然後又會哀傷下去,最後消耗大量能量,疲憊不堪。他們因對於以上的狀態抗拒哀傷的過程加倍罪疚、焦慮。劉佩婷提醒這個時候,他們需要休息,避免作一些影響長遠而大的決定,如轉工、搬屋、移民等。

從社交圈子抽離

劉佩婷認為自殺對學者來說是無可能知道箇中原因,只可以利用懂有的病理、 精神科及心理學知識盡力將線索歸納,最後得出一些發現,因此無論學識如何豐富,都不能百份百阻止一個人傷害自己,這是死者的親友需要謹慎提醒自己的地方。可是,因認為出事的是自己最親的人,很多親友不會讓自己好過所以不會選擇離開哀傷過程以達到維持與死者關係的目的。「惟有保持這段哀傷狀態,好深的連繫才覺得沒有失去這份關係」,可是這同時會影響著他們自己的社交生活和人際關係,身邊人對他的反應是他需要面對回應。

儘管身邊人表示關心,自殺者親友可能擔心他們是來評論和判斷,因而從社交圈子中抽離,或小心表現叫身邊人抑制對他們的關心。大部份自殺者親友都經歷「社交生活的轉變」,超過40%的自殺者親友選擇「講大話」。而受自殺影響的家庭中,64%感到與家人表達哀傷困難,事件像成為家庭祕密,愈怕提及於是大家的焦慮緊張愈大,長遠影響對家人的關係。亦有42%表達高度的羞恥感,怕社會對家族標籤化。又有情況是想與死者維持依附關係,因而忽視其他人的需要。

不應以解決問題心態關心對方

劉佩婷指出自殺事件不是一般的創傷,因此與一般輔導處理手法不同,會用到創傷性的哀傷輔導治療。而有不少的處境下會阻止有效準確的聆聽,如自己身份是組長,雖自覺有責任關心死者親友,卻忘記自己與死者都是有感情,自己也受影響;當沒有照顧自己心理感受下,對方的情緒或會觸發自己驚慌。我們也慣常以解決問題的方式(problem solving)去關心對方,但哀傷喪親問題是甚麼我們還搞不清楚,因此走哀傷這段路並不是找問題去解決。

另外,同行者也需留意自己的狀態,長期處於關顧工作會令自己較容易虛耗。從事愛心助人的行業,如老師、護士、社工、教牧都是高危的行業,當自己心力透支很嚴重,對方自然會感受到憐憫心不到位。劉佩婷亦建議自殺者親友在事發後首三個月保持穩定的生活,盡量盡快回復正常,保持平日生活節奏及一個規律的生活。如已不是第一次經歷親人自殺,情況會較為複雜,她建議應盡快尋找專業輔導配合面談以進行心理治療。

是次講座假宣道會希伯崙堂舉行,有逾四百人出席。

防止自殺熱線:http://bit.ly/lifehotlines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7年11月05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