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500年 德國策展納粹時期的馬丁路德 (2017年10月31日)
【許瑋編譯】
為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德國許多博物館相繼籌辦相關展覽。其中一檔展覽試圖展示納粹如何挪用路德的言論,將他塑造成一個16世紀的反猶英雄。
這檔展覽名稱叫做「到處都是路德的話⋯⋯」,語出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37年所說的話:「到處都是路德的話,但真相已被扭曲,充斥著自我欺瞞。」1945年,潘霍華便因密謀反抗而遭納粹處決。籌設該展的博物館叫做「恐怖地形圖」,是家專門籌展第三帝國時期壓迫手段的博物館,該館就設立在蓋世太保總部的舊址上。
提到馬丁路德,一般民眾或許不會聯想到納粹,但納粹確曾極力挪用路德的遺產。納粹發行的刊物《先鋒報》曾形容路德是「教會中對抗猶太靈魂的鬥士」、「德國史上最偉大的反猶主義者之一」。博物館還展出一張第三帝國時期的海報,該海報宣稱:「我們將納粹的十字和基督的十字結合在一起」,並呼籲柏林的路德派信徒支持親納粹的基督教團體「德國基督教」(German Christians)。
路德之所以被當成反猶英雄,主要是因為一篇1543年的文章〈論猶太人和他們的謊言〉。在該文中,路德認為猶太人應該被逐出日耳曼,猶太教堂應該應該被焚毀,猶太教的拉比也應該被禁止佈道。但芝加哥路德神學院榮譽教授柯特.韓德爾(Kurt Hendel)指出,路德在早期的文章中曾經拒斥反猶主義,認為猶太人也應該改信基督教;1543年的文章只是顯示他失去了耐心。韓德爾指出,納粹政府為了自己的目的斷章取義,對路德來說是一場悲劇。
瓦爾帕萊索大學人文與歷史學系教授湯瑪斯.艾伯特.霍爾(Thomas Albert Howard)則指出,16∼18世紀的宗教改革,是嚴格基於宗教理念的運動,然而到了19世紀,路德的形象開始被政治立場左右。一方面有人將他視為自由主義者,帶領教會走向進步和現代化的道路;另方面有人將他視為民族主義者,透過聖經的翻譯,塑造了現代德語和現代德國的民族認同。
1934年的德國基督教會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33年德國基督教教會慶祝路德日。(相片來源╱wikipedia)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