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核武 普世教界未來努力方向 (2017年10月24日)
【曾菀妤編譯】
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由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ICAN)獲得。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之所以授獎予ICAN,「理由在於其吸引各界關注任何使用核武的災難性人道後果,以及其達到以條約為基礎,禁止這類武器的開創性努力。」
ICAN是由101個國家、468個NGO合作組成,2007年初創於澳洲墨爾本,目前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10年來致力廢除核子武器,普世教會協會(WCC)也是其合作夥伴之一。ICAN更是今年7月7日紐約聯合國會議中,122國共同簽署《禁止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的重要倡導者。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瑞斯──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宣布得獎者時表示,世界目前正處於動用核武的高風險,「核武對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生命構成持續威脅,透過具拘束力國際協議,國際社會以往已採取禁止地雷、集束炸彈和生化武器措施。但更具毀滅性的核武,迄今卻未有任何國際法禁用。」她透露ICAN正是因為吸引各界關注核武所導致的人道災難,並達成以協議為基礎禁止核武的開創性努力才獲得青睞。
得獎名單公布後,ICAN執行主任貝翠斯.菲恩(Beatrice Fihn)於WCC總部舉行記者會,除感謝委員會對事工的肯定外,也談及1945在廣島、長崎的原爆,她表示原爆受難者透過生命故事向世界傳達核武的危險性,是促成本次《禁止核武器條約》的幕後重要推手,並以諾貝爾和平獎向這群倖存者表達敬意。
對於記者問到,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及擁核大國皆未參與《禁止核武器條約》談判或投票表決,國際社會立場明顯分歧的情況,貝翠斯.菲恩回應道,「這就是核武造成世界分裂的實況。」她表示,大部分的國家並未擁有核武,而擁有核武也無法為國家帶來和平與穩定,強調「條約闡明了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可能帶來的破壞與嚴重性,並建立了徹底消除此現象的明確途徑,更反映了國際社會對核武議題的關切,使用核武將對人類與地球造成不可逆的廣大傷害。」
貝翠斯•菲恩表示,儘管還需要時間,但會努力讓所有國家加入聯署,當國際社會認可廢除核武的價值、認同核武的非法性,就能達成全員聯署的目標。會中,WCC總幹事戴維德(Olav Fykse Tveit)牧師也邀請信仰群體為倡議廢除核武共同努力。(資料來源:WCC)
photo credit: WCC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