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皆來台 他鄉作故鄉──丁松青神父 (2017年06月30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林家鴻專題報導】

丁松筠、丁松青是台灣罕見的兄弟檔神父,他們兩位在24歲時先後從美國加州來台灣宣教。今年71歲的丁松青,8歲喪父時在孤獨中感受上帝的安慰,覺得父親已回到天父懷抱,那時起就立志當神職人員,接近上帝也是懷念父親的方式。

丁松筠、丁松青的母親很早就替兩兄弟備妥上大學的教育基金,但丁松青18歲時便跟著哥哥發願要走修道之路。丁松筠曾對媒體表示,「我做神父,有人以為是我犧牲,其實犧牲最多的是媽媽;尤其弟弟也走上這條路時,她要忍受孤單。」只剩下么弟陪伴的母親縱然百般不捨,最後仍因著堅毅和對孩子的愛,支持他們的選擇。丁松青則說:「媽媽告訴我們,如果孩子生活很開心、很成功,她就是很成功的媽媽啦!媽媽的哲學讓我很佩服、很感動。」

修會中的修會 嚴格培訓神父

耶穌會有近500年歷史,總部設於羅馬,也是現任教宗方濟各所屬的修會。耶穌會修士數以萬計散布全球,在眾多修會中以訓練嚴格著稱,修士除了必須宣發畢生「守貞、守貧、服從」三聖願,向天主獻出自己的全部,還有獨特的第四願──服從教宗。

修士的培育期相當長,目前至少8∼13年,期間除有繁重且深入的語言、歷史、哲學、神學、牧靈等學術訓練,更注重靈修操練與模塑成熟的品格。團體生活及工廠實習、服務窮人和病患等許多考驗,訓練修士逐漸擺脫自我中心,並在經驗社會的不公義中產生無力感,學習更倚靠主。長期不斷地檢視與確認上主呼召自己的路,經過重重考核才能領受聖職,成為神父。

「若不是有堅定的聖召,擔任神父確實不容易!」耶穌會中華省會會長辦公室通訊與資發中心特助李宥蓉表示,耶穌會目前在台有90名神父,中外籍各占一半。不同於教會體系,神父將自己完全奉獻於教會事務,發願不擁有任何財產,收入和支出有理家神父或修士負責管理。教友對教堂的奉獻,其收支都須公開且公用。

奉獻偏鄉無悔 與窮人為伍

不同於哥哥丁松筠在城市從事媒體宣教,丁松青一直都在偏鄉服務。原本他希望到南美洲,但後來想到哥哥在台灣,所以入會6年後先到新竹學中文,之後到蘭嶼的小學免費教音樂和美術,身上不到2000元的丁松青靠著達悟人的接濟,順利度過1年的實習考驗。

丁松青後來輾轉到輔仁大學、菲律賓修讀神學並取得博士學位。1975年在晉鐸時,主動請求到台灣偏鄉山區服務,一些身邊的朋友都覺得他瘋了,說偏鄉不但生活苦,也無法出名,「但是我想要過清貧的生活,與貧困的人一起,不必在乎那些的事情。」有一次,丁松筠陪弟弟去買夾克,發現丁松青千挑萬選就是要便宜、保暖又耐穿,後來才發現他是為了方便露宿街頭;身為哥哥的丁松筠,也曾帶母親來台探望弟弟。

耶穌會創辦人羅耀拉本身就是清貧生活的實踐者,羅耀拉認為清貧作為高貴的美德,是基督徒學會信靠上主的學校,也是模仿基督的生活方式所必需的;新約聖經啟示的天主形象是窮人朋友,當人盡己所能幫助窮人,「貧困者的友情讓我們也成為天主的朋友。」

濟弱扶貧 設山地托兒所

新竹五峰鄉桃山村群巒圍繞、風光明媚,深愛部落、現為清泉天主堂神父的丁松青形容「清泉的山水,就像中國潑墨山水」,42年來他在桃山、清泉部落關心泰雅族人,努力申請各界的經費補助、乾貨糧食、衣物棉被等資源,為渴望耶穌福音的貧弱家庭帶來改變,也主動幫獨居的更生人修房子,鼓勵他們重新開始。許多族人敬他愛他如同「父親」。

熱愛原住民文化的丁松青,在蘭嶼時學習出海捕魚,來到清泉就以泰雅族為師學打獵。起初他發現族人們為了養家白天都上山做工,自覺閒在教堂裡不太對,也跟著去打工。做工很累薪水又很少,但他甘之如飴,高興自己能分享庶民生活。體驗過才知道會友下班後的感覺,這同理心讓他多了一份體恤。

丁松青本身也是藝術家和作家,年輕時與作家三毛熟識,曾在三毛賞識與協助翻譯下出版《蘭嶼之歌》、《清泉故事》等膾炙人口之作。牧靈閒暇除了寫寫文章,11歲就學習美術的他也從事油畫、壁畫、彩繪玻璃等創作。丁松青把每件作品當成自己的小孩,特別吹毛求疵,要求完美。50年來他累積無數創作,但主要是用來義賣,關懷部落需要。

「濟弱扶貧、愈顯主榮」是每位耶穌會修士的使命,早期山地資源缺乏,五峰鄉的孩童必須長途跋涉至竹東市區才能上學讀幼稚園,丁松青不忍見家長因學雜費負擔沉重,甚至有些孩子因無人接送而失學。

1998年他募款將鄰近一座廢棄天主堂改建為「聖心幼稚園」,成為新竹第一間山地托兒所。一半以上的幼稚園學生繳不出學費,丁松青替大家設法,義賣藝術作品維持幼稚園營運。多年來幼兒園廣徵各界愛心支持,照顧五峰鄉許多弱勢家庭孩子。

為互助社還債 轉型青年文化中心

丁松青喜歡和青少年在一起打籃球,覺得每個孩子都是希望。清泉的孩子擁有歌唱和藝術天賦,然而卻連個學習技藝與文化的公共空間都沒有。偏鄉需求被政府忽略的現實,催促著丁松青2012年又出手將一棟荒廢10餘年的「仁愛儲蓄互助社」進行活化。這次除奉獻所有積蓄,還靠著義賣彩色鑲崁玻璃作品獲得1000多萬的善款,投入修繕之餘,也代償互助社長年積欠社員的500多萬債務,為了是希望部落從此和和氣氣。

修繕活動中心的期間一度晴天霹靂,五峰鄉公所說互助社的土地屬於政府,丁松青擔心努力化為烏有,他說,誰當老闆都沒關係,重要的是完成它,因為村裡的每一個空間「都是我們的家」,替部落著想的義舉後來獲得新竹縣府表揚,曾受聘為縣政顧問。

用藝術讓信仰與文化交融

丁松青喜歡原住民的性格,覺得很容易跟他們當朋友,曾在多國進修、會說12種語言的他主日彌撒時也使用泰雅語。他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還包括,巧妙地運用藝術讓教堂成為信仰與文化交融的殿堂,遊客現在到清泉風景區除了造訪作家三毛的故居和張學良將軍被軟禁之地,清泉天主堂也是熱門景點。

初到清泉天主堂時,教堂內的牆面灰撲撲的,了無生氣,丁松青痛苦難耐,「覺得很無聊」,於是他花了20年時間妝點內部。他自學承襲自羅馬時期的彩玻鑲崁技藝,親手設計教堂的11面窗。長期合作的夥伴、來自蘭嶼的Yawi(施英輝)協助他焊接和切割彩色玻璃,將一片片的玻璃拼接成栩栩如生的自然花鳥與聖經故事圖畫。丁松青在彩玻創作上造詣頗深,作品散布全台各處,甚至歐洲18座骨董也曾送來清泉給他修復。

教堂外籃球場的5幅馬賽克壁畫,則是丁松青15年的心血結晶,一幅訴說泰雅戰士征服太陽劃分日夜的傳說,戰士拉弓時肢體展現的力與美,鼓勵人面對困難不放棄,堅持到底。

不求回報的愛印證上帝存在

丁松筠曾在節目中介紹,弟弟認為「美是天主所創的,所以每個人都要和天主共同創造美。」丁松青說:「上天給了我畫畫的才能,讓我用畫畫來幫助家人。」他除了在幼稚園和國小教畫畫,美化社區也是重要工作。某天他祈禱時發現,如果社區只有教堂漂亮,最喜歡的老街沿線依然是令他看了會心疼的破舊民宅,情何以堪。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丁松青看社區哪裡髒亂,主日禮拜就在那裡舉行,會後由弟兄姊妹就地整理。

無論是老屋的牆面、坡坎或街道,丁松青帶著學生志工和教友一一修補,點綴富含原住民或聖經意涵的圖畫,雜亂無章的鐵皮屋也被彩繪成歐風木屋。丁松青還在教堂旁興建「清泉山莊」來接待旅客,部落有好的容貌不只有利於觀光,也提升村民自信。

丁松青和哥哥離鄉背井來台灣宣教,彼此相知相惜,丁松筠常上山找弟弟敘舊,天主堂外設立的一尊紀念母親丁莉莉的天使像,寄託著兩人對母親慈愛的無限思念。今年4月,丁松青終於一圓入籍台灣的心願,6月1日也在眾人的追思祝禱中,代替哥哥從內政部長葉俊榮手中接過中華民國公民證書。兄弟倆際遇不同,但相同的是無私無悔,將一生的精華時光獻給台灣,用不求回報的愛印證上帝的存在。

相片提供╱耶穌會中華省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7年06月30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