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釋』法vs港人治港?」 蔡揚眉:教會要堅守話語權 拒絕維穩 (2016年11月25日)
【時代論壇訊】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及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於十一月十七日假黃大仙聖雲先小堂舉辦「人大『釋』法vs港人治港?基督徒不作沉默的羔羊」研討會,由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社會民主連線主席吳文遠、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及使命公民運動發起人之一蔡揚眉牧師作為嘉賓,分別就司法、民間回應和信仰三方面交流,約二百人參與。
釋法衝擊一國兩制
究竟人大釋法有否衝擊香港的司法制度?戴耀廷提到起草《基本法》時已有面對一國兩制的矛盾。因香港法制沿用普通法制度,本身法院對《基本法》擁有最終解釋權,但為與內地憲制接軌,內地的立法機關人大常委因此也有立法和解釋權。由於人大常委並不是司法機關,就算由香港法院提呈人大常委,當中也不涉及任何程序給訴訟雙方陳詞。他認為今次釋法主要針對港獨問題,中央預料在這議題上立場與大部份香港人相同,才啟動釋法程序。戴耀廷明白雖香港法制存在問題,但民意帶動有利中央更容易推行釋法,「香港人法治文化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高,也許中國文化不強調程序公義,只看結果」,導致只要能達到目的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是釋法。他認為雖然區慶祥法官在判詞中嘗試表現出判決不受釋法影響,但戴耀廷認為釋法等同在香港頭上放置一把刀,尤其增設了權力過大的監誓人。以後就由監誓人決定議員的宣誓是否真誠、莊重、完整及準確,變相行政、立法監察的權都會落在監誓人手上,只要不信議員真誠地宣誓,就取消議員議席,背後更是剝奪數以萬計普選市民的權利。
戴耀廷憂慮香港政治制度、人權保障及政治權利方面上面對的威脅會愈來愈大,根據香港法例中宣誓條例的規定,立法會在今次風波中絕對有足夠權力處理,法院判決明顯干預立法會內部事務。他最後寄語港人在法治被侵害時,不要只期望他人,更要自己親手維護。
教會要守護話語權
蔡揚眉提醒與會者,信仰中有很豐富的資源去幫助我們面對黑暗。絕望、困惑、沮喪是信仰很重要考驗,但基督教是復活盼望的信仰,能幫助香港人穿越最黑暗時刻。她指,縱觀過去三十年,社會面對很多的衝擊,但香港人仍展現堅毅和魄力,香港教會也有新的力量興起共渡時艱。她樂見近年基督教中主流教會裡,興起有一群平信徒為社會不公義發表聯署和聲明,當中又結合神學和信仰元素的禱文,更落地、靈活地用信仰回應時代,從無力和無助中行出新可能。「不再是宗派、堂會作為本位,而是平信徒作為主體,忠於時代的使命實踐信仰」。
蔡揚眉指,從聖經中觀察,黑暗的日子是可以很漫長,但我們要遵守的最基本法則從神而來,亦不會隨世代改變,「福音向來不是站在強權的一方,而是站在被強權擄奪的另一方去發聲,在黑暗的世代中教會更要守護自己話語的權力,拒絕維穩,發揮先知祭師角色。」
釋法忽視人性尊嚴
夏志誠指,維護人性尊嚴是建立公義社會基礎,今次判決取消了兩個直選立法會議席,直接漠視香港市民的參選和被選權,忽視了人性尊嚴。教會關心的著眼點應該是社會能否達致一個人文社會,釋法削弱人文環境,同時不能彰顯人性尊嚴,違背了天主教社會訓導。他認為社會上的機構應該是互相補足,當下層制度能處理問題,上層不應插手,但今次釋法,北京司法制度干預本身立法會能自身解決的問題。
夏志誠認為,要改變現狀,必須先做「心靈上的事」,他激勵信徒必須繼續相信堅持下去,耶穌時代也發生不公義的事情,耶穌的堅持成為我們不灰心唯一原由。他鼓勵與會者發展公民社會以促進更自由、更公義的社會生活。過程中應該通過理性的思考置身其中,喚醒內在精神的力量。
改變社會制度才是出路
吳文遠則從社會制度上思考民間社會該如何回應是次釋法。他認為近年香港人無力感愈來愈重,過往愈投入參與政治抗爭的市民因爭取不到心目中的政治制度,所受的打擊愈嚴重,要不變成對政治不聞不理,要不就否定和平佔中而趨向暴力,路線漸趨兩極化。社會也逐漸產生不同意識形勢包括民粹主義,釋法的原意本是打擊「港獨」冒起,而「港獨」就是透過社會或市民對現狀不滿而提出簡單出路,從而令普羅大眾能接受,部份人憧憬只要獨立就能解決當前問題。「仔細想:獨立自決是否能解決問題?」吳文遠認為香港人真正面對的是社會上不同階級的矛盾、普羅市民生活的質素下降、基層市民所受的苦、中產市民受的壓力、權貴可利用制度上合理化他們的貪婪。這些社會矛盾不只要政治制度改變,更要社會制度上的改變。「貧富懸殊太嚴重,資本主義在香港似已失去約束,惟有透過教育改變大家生活形態,希望大家在此際不要灰心,盼日後利用大型群眾公民抗命運動達到政治目的。」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