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青少年成為使命門徒 蔡元雲:牧養要進入苦難現場 (2016年03月20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

新一代青少年面對新學制下沉重的學業壓力,教會如何牧養才能適切他們的需要?在華福香港區委會主辦,世界華福中心、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協辦的「塑造青少年成為使命門徒分享會」中,講者與一眾青少年事工同工深入分享經驗。

從事工主導到關係主導

播道會寶雅福音堂主任王達威牧師分享,該堂青少年群體數目經歷很大轉變,從五年前的十人,試過變成四十人、一百四十人,到近期回落至約六十人。他分享教會從主要由事工主導,至四年前調整至關係主導,影響巨大。王達威從經驗中分享在牧養中,自己先要成為主真正的門徒——他在去年經歷耗盡,停下來休息時,發現過往事奉中追求滿足感、成就,以事奉犧牲了自己與主的關係,他體會牧者要先與主建立關係,也要尋找屬靈師傅指導。

王達威認為,耶穌基督的門訓有三個要素:

一、關係:
門徒常與耶穌同在,關係先於工作。以往他禱告時常會為教會的工作禱告,但他其後發現禱告重點是與主的關係而非其功能性。於是,四年前開始,他努力與會友建立關係,進行門訓小組和大量個人約談,也推動教會人人有屬靈的師傅、徒弟。

二、生活:
耶穌與門徒一起生活,其教導是針對生活處境。在今天的牧養中,牧者沒法與信徒廿四小時一起生活,卻可花時間詳細、坦誠分享生活的不同部份。三、耶穌的門訓沒受架構、環境影響。他分享起初因教會架構而覺得牧養受限,但其後發起了三人小組,與兩位會友同行和禱告,無所不談,現時其他肢體也跟著他們做。在現時的牧養理念下,他看見會友的改變,不少人願意承擔使命。

堂會文化塑造牧養氣氛

Island Evangelical Community Church(Island ECC)的吳錦波牧師則分享英語教會的青少年事工經驗。該堂約有三百位中學生,但至大專則絕大部份因到外國升學而「流失」,現時教會廿五至卅九歲的信徒最多。他指出堂會文化與事工理念對青少年牧養至為關鍵。首先,教會要為青年人創造理想環境,青年人從聚會地方可感受到自己是否受重視和歡迎,該堂為青少年提供空間,預留一層給他們聚會。在設計上也用心營造舒服的環境,而不像課室一般,堂會也放置了足球機和Wii遊戲機給年輕人玩。此外,教會也要培養與年輕人的關係,同工推動小組,埋身牧養,相約與年輕人見面,生活中與他們用社交媒體聯絡。當彼此關係良好,年輕人也會願意聆聽和改變。

吳錦波又指,堂會的整體環境也相當重要。在Island ECC中,整體文化是信任與賦權。例如有同工在早上十一時仍未回到教會,沒人會認為他是偷懶,而是想他到了哪裡服事。此外,堂會主任牧師亦鼓勵同工嘗試冒險(take risk),接納失敗,不介意浪費資源。吳錦波認為堂會塑造健康的事奉環境,看重同工的健康人生於牧養重要。他又指出,堂會看青年人不應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而應看他們為未來的領袖,這概念對牧養的心態和結果都大有影響。

會上,華福香港區委、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也講解了香港教會普查數據反映香港教會老齡化,信二代、大專至初職信徒流失情況。

從根本成為門徒

而世界華福中心董事會副主席、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則認為,面對香港以至全球青年信徒流失,要坦白面對發生何事。他指出教會應貼身做門訓工作,使青年人知道門徒需要付代價。「如你做青少年牧者,you’d better die. 」他指,導師要先願意「死」,為他們捨命,從根本成為主耶穌的門徒(radical disciple),青少年會看見和跟隨。牧養青少年也要進入他們真實的苦難現場如家和學校,了解他們的想法。教會也應與機構多合作,提供人力資源進行跨代的同行與牧養。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陳世欽牧師總結時表示,今天華人教會面對信徒的信仰與生活切割的問題,將信仰規範於教會,不只是年輕人面對。他提出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教會的門訓要有使命和方向,否則只會形成自我中心。華福希望連結華人教會,今屆大會將談論在不同處境中如何做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差傳。蔡元雲介紹今屆華福大會會將全球不同地區教會情況的深入報告作討論和比較,也首次事前成立二十個小組製作研究報告。

聚會亦談及信二代牧養、貧窮青年與年輕人關心社會政治等議題。是次分享會於三月十六日在宣道會希伯崙堂舉行,約八十人出席。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6年03月20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