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禮文字學校 在臉書寫作 (2015年10月08日)

新聞提供: 教會公報

文學家、台語文作家、攝影家傾囊相授 以動人圖文展現網路書寫多樣性

【林家鴻新竹報導】因應網路社群興起,臉書人口愈來愈多,台灣教會公報社於10月3至4日舉辦「第10屆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推出「我們在臉書寫作」課程,邀請文學家李喬、台語作家王昭華及攝影家林東生傳授寫作經驗。
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表示,無論在什麼平台寫作,文字洗鍊且富有內涵相當重要,希望學員思索如何在臉書寫下吸引人的文字,彰顯上帝榮耀與恩典。
全台各地40多名有志文字事奉的學員,不乏自花蓮、屏東遠道而來,齊聚新竹聖經學院接受裝備。鮮少在教會演講的基督徒作家李喬,今年二度受邀擔任講員,他介紹霍桑的《紅字》等描寫基督徒在罪中掙扎的名著,指出文字宣教一定要有「文學底」,不要落入「宣傳品」位階。宗教寫作可用的題材很多,譬如生態,生態學使用「生態人口」一詞,強調人類、動物、植物皆是地球人口,與他一生批判以人及當權者為中心的中國漢人文化哲學路線不謀而合。
李喬論及散文寫作指出,散文是最貼近內心的文體,寫作一定要真誠無偽,否則不成散文,更遑論書寫福音。起初文字讀起來不通順沒關係,針對什麼體裁、情境、角色、知識該用什麼文字,可再雕琢。每個人表達都有自己的用字,有性格的文字才是文學,經過長時間雕琢,便能形成自己自然流暢的風格。李喬坦言早年寫作為了標新立異,刻意用很多標點,後來慢慢修正,他以自己82歲仍筆耕不輟的經驗勉勵學員,操練文字有如演戲,必經一段不成熟的過程,不斷書寫就能精進。
原欲擔任講師的王貞文牧師由於身體微恙不克出席,由《台灣教會公報》編輯陳惠淑牧師及哀玉梅代打,帶領學員賞析王貞文發表在臉書的作品,包括祈禱文、生活隨筆、見證,以及反省長老教會現有教制的「挑釁文」,呈現多元題材的創作可能。旅行攝影家林東生則受邀指導學員如何以手機記錄動人的剎那,暢談臉書圖文寫作經驗。
台文作家王昭華分享編輯雜誌和寫作台語文的經驗,指出開始母語寫作一定要「去華語化」,她就花2年訓練台語思考,直到連作夢都講台語,便知已成氣候。她的作品多取材自日常生活,每出門都期待捕捉路人精采的台語對話,短文〈麵擔仔聽寫〉即記錄吃飯的趣聞。她鼓勵學員找尋生活中感興趣的情境和對話,大量筆記,訓練觀察力並累積創作素材,最後組織成豐富的文章。(攝影╱林家鴻)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5年10月08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