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震動時」講座高雄場 防災、減災與救命 提早作預備 (2015年07月22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記者劉玲君高雄報導】由中華21世紀智庫以及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聯合主辦的「地大震動時–防災、減災與救命」講座,第一場7月18日於高雄武昌教會舉行。

溫室效應 全球氣候改變
 講員為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博士。汪博士首先談到我們面臨的環境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大氣層的改變。資料顯示,二氧化碳的濃度越來越高,使得大氣層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地表的高熱因為大氣層太厚而排不出去,結果就是全球的季節開始改變,就像台灣今年的六月,是有史以來溫度最高的月份;此外,在四百年前高雄是會下雪的,但在一百年之後,即將成為一個沒有冬天的都市。
 「過去我們破壞了上帝的創造,也帶來了人類有史以來的難題。」汪博士指出,大氣的溫度提高,土地中的水氣不斷往高溫處蒸發,也造成了嚴重的乾旱。例如,泰國目前就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災,而全球土地濕潤度逐漸降低的情況,同時也影響到糧食的生產,這是未來最受到重視的課題之一。
地球好熱 地殼蠢蠢欲動
汪博士說,溫室效應導致地殼增溫,目前地表增溫速度快,而且積存的時間久,也促使全球火山活動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台灣是個天然災害非常多的國家,目前較嚴重的問題有颱風、豪雨和地震。」根據統計,1995-1999年台灣每年平均發生60次有感地震,1999之後,明顯增加為每年400次,而在2006年後更提高為一年700次,這都是因為地殼的熱能不斷累積與增加的結果,因此可以預測地震將是台灣必須密切注意的課題之一。
 汪博士將1995年阪神地震、1999年集集地震、2011年基督城地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進行比較,其共同問題是:衝擊的範圍廣,造成大量傷亡與災損;需要大量避難收容返家困難者;各層級政府機能維持困難及都市機能中斷。
 因此,中央研究院對政府提出了建議白皮書,針對大地震應該要做到三點預防措施:「老屋不塌、生命確保以及政府與企業運作不停止。」根據這些目標,共有六個施行的對策:
 1.提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調整建築物的防震係數。
 2.應用強震的警報系統。目前有由天下數位科技與中央氣象局合作研發的地震防災求援app軟體,已完成提供免費下載。
 3.強化政府大量收容、疏散、避難,以及返家等支援能力。
 4.提升政府與企業持續運作的能力。
 5.掌握正確資訊,進行地動模擬及地震造成的衝擊損失評估,採取有效措施。
 6.加強災害防救認知、學習推廣,並且實地演練。
 汪博士指出,「日本四周共有四個板塊,其中兩個與台灣共有,這些板塊在擠壓時會帶來地震。日本近年來發生規模七級以上的地震有1896年的三陸地震、1923年的東京地震以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在這些地震之後,台灣也發生了1906年的梅山地區的梅仔坑大地震、1935竹苗地區的關刀山大地震,和1999年921大地震。這是由於當日本板塊受到擠壓時,台灣也會接受到能量。因此,可以預測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台灣也會受到影響。如果是這樣,防震工作必須要受到高度重視。」
隨時準備,臨危可以不亂
 講座中,救助協會救助部主任張謙方以演習的方式,針對每種狀況進行指導。張主任提醒,地震時首先要保護頭部,找遮蔽處,千萬不要往外衝,口訣是「蹲下、掩護、穩住」,待地震搖完之後再做下一步。
 他建議教會可以與里、社區合作,進行地震演習,成為別人的幫助。他說,「根據統計,阪神大地震倖存的人當中,有70%的人是因為自助而得救,由此可知每個人對於地震都應該要有基本的了解。」至於教會平時應該如何進行防災準備呢?張主任建議,由於每間教會情況不同,首先應繪製平面圖,標示出建築物的「致災點」;其次是設立防災指揮組織,並且針對自己教會的動線經常進行逃生演練。
 張主任提醒,在活斷層上的建築物非常危險,中央地質網站可以利用輸入地址查出建築物是否位於地震帶上,大家可以多善用科技防災。同時,平常可以和家人討論萬一發生地震要採取那些措施,若走散了應該如何聯繫等問題。
尊重受造,珍惜環境資源
 汪中和博士語重心長地表示,「今天世界面臨的環境危機,都是人類不尊重上帝的創造,一味地貪婪自私、浪費資源,任意而行導致的結果(士十七6)。聖經已經明白的啟示末世是人心背離上帝的時代,也是生態失衡、災難遍地的時代(彼前四7)。因此,我們應該珍惜目前的環境,開始保護環境,並且及時行動,為環境做好預備。」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5年07月22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