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能力有盡頭 ─面對苦難如何生盼望 十架神學的臨終牧養關顧,著眼不在如何「解釋」苦難,而是如何「面對」苦難。將受苦者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受苦的基督身上,經歷上帝與我們一起受苦,使人們在苦難中產生新生命的盼望。 (2014年11月25日)

新聞提供: 基督教論壇報

從字源學研究,苦難有不同的涵義,在舊約希伯來文的用詞,基本的意義是「痛苦」或「疼痛」(Keev),或指身體病痛,或指心靈的苦楚。憂慮(Shammah),也有惶惶不安、驚懼的涵義。苦難(‘amal)指患難與災害。

在新約希臘文用詞主要有兩個,「苦楚」(pathema)指情緒上的憂苦,「患難」(thlpsis)指環境中的艱難。新約有關苦難常以不同的字說明,「十字架」代表苦難,其他象徵苦難的用詞,如耶穌所提的「杯」與「浸」。

靠著主藉著信心勝過苦難
苦難的意義,就是靠著主勝過苦難。永生的盼望肯定在苦難中的信心,苦難是生命成長的過程;苦難既有上帝的目的,也必有其價值。主耶穌應許我們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過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 {本文僅部份轉載,全文請參閱原始連結}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4年11月25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