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學抗拒ISIS威脅的三個功課 (2014年09月10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國度復興報╱編譯Suzie╱報導】美國國防部長海格爾(Chuck Hagel)在討論穆斯林建國恐怖組織ISIS時,憂慮地說:「從未見過這樣的暴行,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等著迎接任何可能發生的事。」軍事及情報官員均高度注意警戒ISIS的威脅,包括可能對美國採取恐怖攻擊、懸掛ISIS旗幟在白宮上方。這種事會發生嗎?

 「復興美國」(Revive America)組織創辦人暨負責人兼作家海亞特牧師(Eddie Hyatt)認為,其實這場戰役不是靠戰鬥機大器坦克得勝,因為這乃是一場為真理而開打的意識形態之戰,所以足堪進行這場屬靈爭戰的鞏固、充滿活力的基督教義是絕對必要的。因此必須為美國有又一次的屬靈覺醒禱告,並從歷史學教訓。
 海亞特將「復興美國」組織的目標訂在:協助為美國下一個屬靈大覺醒奠定聖經和歷史的基礎,包括舉辦復興特會。
 他認為,教會早期歷史與現今美國的遭遇及穆斯林激進組織猖獗的情況類似。當基督教在北非十分興盛時,從來沒有人想得到北非會落入穆斯林占絕大多數的境地。然而,這種情況卻發生在西元第七世紀。北非之所以淪落,有下列三個原因,因此海亞特提醒美國要予以避免,不能再重蹈覆轍:
1. 避免分裂:因為撒旦的策略就是「分裂與征服」。我們必須在真理上毫不妥協,同時審慎地在挖掘出稗子時,不要將麥子也連根拔 起。
 意見不合是一回事,分裂又是另一回事。基督徒可能在非基要問題上意見相左,但在基督裡依舊是合一的。但是,分裂的靈會拆解、弱化教會,讓教會變得很容易被渴望摧毀它的外在勢力所毀。分裂正是北非教會衰弱的主因,以致在7世紀遭到伊斯蘭教的侵襲。
 分裂的靈尤其在4世紀早期顯露發威,讓一名主教在北非創立清潔教,引發清潔教爭議(Donatist controversy)。爭議的焦點是:既然現在逼迫已經過去了,在逼迫中否認信仰的人能否再當教會領袖?由多納圖斯(Donatus)領導的那一派堅持以高標準看待領導階層,另一派則堅持要以仁慈對待曾在受逼迫時否認信仰的領袖,容許他們復職再任主教和教會領袖。
 這項爭議最後導致北非教會分裂。支持多納圖斯看法的教會快速增長,人數多到堪與北非的東正教或天主教抗衡。彼此敵對的情勢越來越烈,最後只得由羅馬皇帝出面調停,他接受奧古斯丁的懇求,判清潔教為非法宗教、逮捕其領袖、沒收教產和建築物,轉送給天主教。這爭議和強悍的解決方法在北非教會界留下永遠無法復元的極深傷害。
2. 避免信心「減弱」
 清潔教的爭議意味著門徒對傳福音的呼召及對基督的絕對委身淡化了。這弱點使北非的基督教越來越制度化、形式化,個人的信仰變得與制度化的教會所要求的外在動機和儀式緊緊綁在一起。先前幾世代充滿動力的信心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表面化、像政治儀式般的基督教,軟弱、以自我為中心。結果信徒輕易地轉而委身伊斯蘭教。這就是美國信徒需要為美國再次有屬靈大覺醒禱告的原因。
3. 避免追求權力
 權力鬥爭正是附和分裂的靈在搞鬼。再沒有比內部權力鬥爭更能讓教會變弱的。北非教會就是浮現許多權力鬥爭,尤其是越來越與羅馬的政治圈結成一氣。這又成為清潔教對主流教會詬病的因素。奧古斯丁於西元395年擔任主教時,與清潔教和解。但他卻未看見合一乃是透過在基督裡彼此接納而形成的。他只視清潔教為迷失的羊群,和解的唯一途徑就是要他們回到天主教的羊圈裡。
 當清潔教斷然拒絕時,奧古斯丁就上訴於羅馬皇帝。經特使召開會議之後,譴責清潔教的不是,且宣布清潔教為非法宗教,每一位清潔教徒都被科罰重金,並勒令他們回歸到天主教的體制內。清潔教的教產和敬拜殿堂全轉賜給奧古斯丁及其團體。拒絕的清潔教徒則被關或處死。有些逃往沙漠,另一些人自殺,而不是服從羅馬帝國的命令。這樣的權力鬥爭使北非教會大大衰弱,待伊斯蘭教進入時,便輕而易舉地擊垮教會。
●為全球教會儆醒、合一、委身於主禱告。(圖文取材自charismanews)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4年09月10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