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應如何回應自殺憂鬱症? (2014年09月01日)
【國度復興報╱編譯Suzie╱綜合報導】根據調查,罹患憂鬱症的患者有七成最後都會自殺。好萊塢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就是其中一例。另有統計顯示,酗酒、吸毒等異常生活也與自殺有極高的關連性。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精神科醫生賈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在他所寫的《黑夜快速降臨:了解自殺》(Night Falls Fast: Understanding Suicide)書中提到,最常見的自殺因素是心理疾病,尤其是「情緒失調」,譬如:臨床憂鬱症和躁鬱症。
所謂臨床憂鬱症不是指困擾人良久的鬱抑情緒,而是「癱瘓讓我們之所以是人的所有力量」,讓我們變得無精打釆、麻木不仁。
誠如賈米森所言,情緒失調不只讓人更容易自殺,且更容易往死路做思考與計畫。憂鬱症患者常藉酒和迷幻藥自我療癒,但反而讓情緒更糟,且「損害當事人尋求、接受良好醫療照顧的意願」;同時降低當事人的抑制力、增加冒險衝動,以致自殘。
傳說羅賓威廉斯生前曾數度去紐約市的長老教會做禮拜。他顯然在尋找人生的答案,也許找到了,也許沒有。從歷年來的許多自殺案例,顯見基督徒並不能倖免於自殺的災難。
自殺之前,當事人一定會懷疑自己還能做什麼事挽回頹勢或現況,等結論是否定時,他們就踏上不歸路。在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的兒子馬太(Matthew Warren)自殺身亡之後,美國教會界熱烈討論「教會應該如何因應憂鬱症」的話題。基督教領袖紛紛撰寫他們為憂鬱症奮鬥的心路歷程。
轉捩點福音電台(BreakPoint Radio)提醒有憂鬱症的基督徒一定要尋求協助,並呼籲一般基督徒謹記:「我們蒙召乃是要與受苦者同行。」陪伴、傾聽就有醫治。
據悉,台灣有四分之一的老師需要看精神科醫生;更有高達七成的上班族需要精神治療,尤其在不景氣的年代,更需要有積極的心理建設,才能避免自殺悲劇不斷上演。
●為憂鬱症患者和想自殺者禱告:願聖靈澆灌喜樂油在他們身上。(文主要取材自christianheadlines)
|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