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城市教會論壇 看CHC如何在後現代主義下增長 (2014年09月01日)
繼2013年兩岸基督教論壇,串起台灣與大陸牧者更深一層的交通認識後,今年另有單位於8月25日至27日在台北舉行兩岸城市教會論壇,聚集數十位兩岸牧者、學者,就台灣、大陸的城市教會發展提出討論。
27日上午,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陳劍光博士,以「後現代主義下之城市教會的成功案例:牧養反省與神學挑戰」為題,以自身第一手田野調查的所見所聞,分析亞洲第七大的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簡稱CHC),盼望為兩岸城市的大型教會帶來益處。
後現代主義特色:主觀、個人、 社會解構、非歷史性
首先,陳劍光博士提出後現代主義的特色,包括:1)經驗與感性:著重主觀性,「我感故我在」。2)個人身分大於團體精神:強調個人感受,沒有絕對答案,不重視權威。3)社會解構:社會基本單元從家庭走向個體,傳統宗族觀念解體。4)非歷史性:沒有歷史包袱,突破傳統思維,講求「活在當下」。
保守文化下20年爆炸性成長 關鍵在引用潮流文化
以華人社會為主體的新加坡,與其他華人國家相比更為保守。如陳劍光為了能進入星國講道,必須在2個月前申請,提交7份文件,才獲得批准。CHC在保守的文化背景下,20多年間會友從數十人成長到2萬多人。截至2013年,和9個國家、近50間教會結盟,與100多國的50萬名基督徒透過網路線上聚會,並開設神學院,以新潮流傳福音,但會友的年齡卻是從小孩到老人。
其神學牧養偏溫和靈恩派,但也保有福音派神學和宣教教會觀;在婚前守貞和同性戀議題上,道德立場保守;有小組和網絡牧養,整體而言,與一般華人福音派教會並無太大差異。
CHC的特殊在於使用潮流文化,以「跨界計畫」走入人群,包括創辦人康希牧師的妻子何耀珊發行數張流行音樂專輯,教會也裝設專業舞台音響、燈光等設備,敬拜氣氛如同演唱會熱烈,連長者也跟著手舞足蹈。
講道簡單,沒有太多宗教詞彙,讓初到教會的新朋友能適應,這也是7成會友都是初信者的因素之一。目前CHC提供4種語言和專屬兒童、智能障礙者的聚會場次。在「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觀下,成立O School街舞學校,提供就業機會,為學子打開「念書」之外的一條生路。與政府合作公益,讓教會成為社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落實無牆教會及多元化事工。
CHC如何回應後現代民眾需求?
在新加坡壓抑、服從的背景下,教會給予安全的環境,讓會友在此宣洩紓壓後,重新整裝面對外界挑戰,並且在主觀經歷中感受上帝。再者,從打扮穿著到發揮恩賜、事奉,在教會的大架構下,比起傳統教會,基督徒有更大的空間展現自我。
既沒有兄弟姊妹,也不融入朋友團體,與父母有代溝的青少年,又或是獨居長者,都能在教會的關懷之下,獲得類似「代家庭」的關係滿足。陳劍光提到,他曾與CHC同工探訪一名70多歲的獨居長者,那位長者遠遠看到就喊著「我的家人來了!」顯現會友把對親情的渴求投射在教會身上。
CHC是獨立宗派,沒有太大的歷史包袱,例如有些聚會安排在周六,其實並沒有經過神學上的考慮。從需求的實際面考量,打破聖俗二元,進入資本市場,將堂會的部分空間出租。
回應後現代民眾的心理需求,使用潮流文化成功跨界,在台北、香港、北京等地,已能見到CHC這類新型態教會模式的複製或學習,成為普世教會的新浪潮。
城市大型教會的信仰反思
陳劍光博士也提出大型教會需省思及留意的觀點。以創業來比喻,能讓公司昌盛的企業家,必有其特殊或才能,但一旦交接後,能否開創新頁又是一大挑戰。凡事定睛在神,而不是單靠信仰領袖,必須將領袖的個人恩賜與教會權柄分野,有明確的交接制度,才能將事工轉化為長存的精神或一種運動。
此外,包括教導權、聖禮權、聖職權、問責制度,仍待更清楚的訂定。教會DNA需有更深的神學反省,以立穩信仰根基,尤其是過去從未談論過的新主題,例如教會進入資本市場的神學觀、商業倫理神學。同時還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因為非傳統容易形成新傳統,一旦僵化,數十年之後將會成為被淘汰的舊傳統。
|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