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交流 台灣與中國的宣教現況 (2014年08月27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記者林稚雯台北報導】「兩岸城市教會論壇」八月廿五至廿七日於台北召開,邀請台灣、中國、香港兩岸三地的牧者、學者、機構代表約40人與會。

 新店行道會張茂松牧師提及,本次論壇籌備期長達一年,構思源自去年八月曾在中國召開兩岸論壇,台灣教會組成80人的參訪團與會交流,獲益良多。故此也在台灣舉辦,以提升對於中國教會的瞭解,實際明白兩岸推動城市教會發展的需要,探討當代城市教會發展的模式,並預測事工未來可能的趨勢。
 雷倩博士首先分享,由社團法人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執行研究的〈基督信仰與台灣社會調查報告〉,內容分為「基督信仰在台灣」、「基督教會在台灣」、「基督信仰與生活」、「宣教策略」四個部分。
 「基督信仰在台灣」提到,據電話訪談1625位民眾後統計,將範圍由廣至窄逐步限縮,有23.2%相信耶穌,18.3%相信耶穌是神,5.3%表示自己是基督徒或天主教徒,4.7%已受洗╱受浸。
 從調查中發覺,台灣民眾的宗教觀念受泛神文化影響,即便是無宗教、多宗教或其他宗教的人士也都相信耶穌基督是神。此外,調查也顯示,以家戶層次來看,非基督╱天主教民眾中有5.7%表示同住家人有信仰基督或天主教者,是以推估,臺閩地區平均每100戶家庭就有11戶,戶內至少有一名基督╱天主教徒存在,要如何讓家中的基督徒對未信者發揮影響力,成為教會發展時需要思考的議題。
 「基督教會在台灣」提到,教會規模與是否投入慈惠事工、有無運用網路、主日禮拜使用語言有很大的關係;大型教會多數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和關懷、建置使用網路、舉行國語禮拜,同樣的,投入上述三項事工也是教會大規模成長的契機。
 「基督信仰與生活」提到,基督徒與天主教徒們多數認為宗教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過半數信徒相當信任教會及其相關機構;透過信仰,信徒們獲得重生和屬靈經驗,確信自己的生命因此有了巨大的改變。
 在「宣教策略」中,此調查報告建議,教會要和社會不斷的對話,和社會增加接觸、產生連結。
 接著由北京地區的四位牧者分享中國城市教會的現況,牧長們分別從聯合禱告、政教關係、事工執行三方面介紹。
 中國政府當局開放教會成立,至今約有35年的時間。80年代時,以小型教會、家教會為主,信仰復興、信徒火熱,這波基督信仰的甦醒,造就許多忠心且有能力的門徒。
 2000年後,中國教會開始第三波的復興運動。80年代被造就的門徒成為牧者,帶領教會進入城市,向學生、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傳福音,城市教會於此興起。
 當教會增多,便有牧者以「國度」的眼光來看宣教,認為聯合眾牧長來進行禱告是不可或缺的,遂聚集成立「北京教牧同工聯禱會」。此聯禱會單單專注在禱告當中,以禱告為根基,進一步去做宣教、傳福音、高舉耶穌基督的工作。
 政教方面,教會與政府間依然關係緊張。然而,靠著上帝的眷顧、時間的發展,與教會不斷主動爭取下,還是從完全地下化演變至半公開化,再到現今的公開化。
 來自北京的牧者分享:「教會的立場要通過具體的方式表達,以信心堅持,和普世連結合一;縱使尚未獲得外在形式上的完全自由,但內心的自由要透過行動來實際展現。」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4年08月27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