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商道 實踐款待之道 香港國度復興報記者陳淑安報導 (2013年12月03日)

新聞提供: 台灣國度復興報

為使信徒在職場上活出使命,「豐盛社企學會」於11月9日舉行主題為「同行與醒覺」的「使命商道」論壇,近200人出席。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曹偉彤在論壇上指出,現今世界受「全球化」影響,所有人都是「世界公民」,追求思想、文化、語言上的「同一化」,然而這種所謂「合一」,是基於對別人的操縱、支配。「它推銷的是消費主義,加劇了貧富懸殊,消除了文化的多樣性,並且破壞了環境,造成國際間的不平等。」
 要超越這種由強權支配所營造的「合一」,必須靠另類的「合一」,懂得「款待」,就像古代人般,接待一些沒有能力回報的人到自己的家。可惜,現代人對「款待」的概念,不過是指接待跟自己談得來的朋友,或是指服務性行業,只招呼有消費能力的客人,甚至是種社交手段。
 他表示,不少哲學家都曾以道德導向來看「款待」,認為可以改善社會關係,但「基督教看款待是『神的款待』,而不是人的美好意願。」曹院長引述希伯來書十三章2節:「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這種款待是對陌生人的愛,當人彼此款待時,神就會臨在這些款待的行動之中。
 在聖經中有很多神款待人、供應人的例子,而耶穌基督也很迫切地款待人。祂用五餅二魚餵飽了五千人,更歡迎貧窮人、妓女、稅吏,讓他們享受跟祂一起的歡樂。曹院長同時強調,耶穌的款待是有「相互性」的,不單款待人,也接受別人的款待、請客。「耶穌基督會款待跟隨祂的人,亦要求跟隨者款待祂。」
 他表示,社會受階級主義導引,人要向高處爬,其他人便相對被壓在下面。「人總是要爭取地位、身分,但耶穌卻要人放下身分,選擇成為邊緣的人。」當耶穌為門徒洗腳時,就是倒轉了社會地位的限制。從祂的榜樣我們看見,實踐恩慈款待的,不是站在社會中心位置,亦不是在權力的高位。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3年12月03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